运行管理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2011年12月11日)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上海复宣酒店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江明院士(复旦大学)、委员薛群基院士(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希院士(清华大学)、赵东元院士(复旦大学)、薛奇教授(南京大学) 、童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安立佳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乔金樑教授级高工(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施剑林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出席了本次会议;杨玉良院士(复旦大学)、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江雷院士(中科院化学所)、顾忠伟研究员(四川大学)因事请假。应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董建华处长,实验室前身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新贵研究员(同济大学)、林嘉平教授(华东理工大学) 、杨振忠研究员(中科院北京化学所)以及校科技处基础研究办公室徐晓创副主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分子科学系党委书记张炜正高级实验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邱枫教授,高分子科学系主任武培怡教授、副系主任刘天西教授和杨武利教授,系公共仪器室主任丛培红正高级实验师,以及部分实验室固定人员,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兼秘书吕文琦高级实验师,系办公室主任詹永森工程师等列席了会议。

       会议由江明院士主持,他首先介绍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名单并对大家当选为学术委员表示祝贺;对各位新老委员不辞辛劳、百忙之中赴会表示感谢,感谢大家给予实验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会议的主要议程:(1) 审议实验室2011年度工作报告;(2) 就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问题展开讨论;(3) 对实验室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提出建议。

       实验室主任丁建东教授作了2011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报告首先依次介绍了本实验室的来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历程、实验室定位和研究方向、拟达到规模以及实验室文化。提出崇尚学术、有序竞争、和谐发展的实验室建设思路。接着,按照惯例汇报了实验室年度成果数据:在研973项目2项、课题4项, 86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以及杰出青年基金3项等,总的到款经费与2010年相比略有上升;新批准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武利民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刘天西教授)。继续实施本年度的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和实验室开放课题。以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且实验室固定人员为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与2010年相比略有上升。实验室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最后,丁建东教授提出了实验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实验室场地问题,与“材料”领域评判标准的接口问题,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运行经费问题等。并指出,不能丧失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主任报告之后,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实验室2011年工作进行了审议,重点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关于实验室场地,著名大学的场地基本都成问题,验收评估的时候对场地问题的标准不会很严。但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要添置相当数量的仪器,需要有合乎要求的场所安置,从这点上来说,实验室场地就显得重要了,要尽量争取。

  2. 进入国重,表明翻开了新的一页,理念和思维方式要转变,要高标准、严要求,以如何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有竞争才有进步,但竞争要讲和谐,要减少实验室内部的竞争,应该去跟国际上竞争,比如马普所。同时合作要进一步加强,尤其跟国外知名单位的合作要加强。

  3. 材料领域和化学领域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个平衡?认为二者都有基础性工作和解决国家需求的工作。目标导向,材料比化学重要;发表文章,化学比材料多,而经费,化学远不及材料。我们要注意工作的系统性和影响力,拿出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院士、研究方向带头人的影响力和作用。

  4. 知名学府不应该是论文导向,而应该是解决问题导向。要考虑有何工作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发表文章和论文引用,建议眼光多一点放在国内期刊、自己的杂志上。

  5. 开放课题增设自主研究课题,建议围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动组织一批课题,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有帮助。年初,让大家提计划,年终,交总结报告,汇报经费的使用以及课题进展情况。希望实验室尽快进入国重的状态。

       另外,委员们还就实验室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