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室运行总体情况
2016年国家全面开始执行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实验室分别在2016年牵头2项、2017年牵头3项、2018年牵头1项,总计6项重点研发计划,此6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2019年仍全部处于在研状态。单项均超过千万元,总立项金额1.27亿元。2018年还有一项超过千万元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和一项过千万元的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9年仍均在研。
2019年新立项的国家级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俞燕蕾)、重点项目4项(李富友、邵正中、刘宝红、杨武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1项(李卫华)、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1项(彭娟)、面上项目14项等。
年内在研的科研项目有:作为牵头单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彭慧胜、丁建东、武利民、李富友、刘宝红、赵东元),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邵正中、张凡、俞燕蕾、朱亮亮、张炜佳)、参与国家中长期重大专项1项(周平);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项(武利民)、负责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1项(李富友)、基金委重点项目7项(杨玉良、丁建东、金国新、汪长春、彭慧胜、赵东元、俞燕蕾)、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金国新),杰出青年基金1项(张凡)、优秀青年基金1项(周刚),以及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项(张炜佳、张凡)等。
本年度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实际到款科研经费7692.05万元;发表论文382篇(署名第一单位245篇),其中SCI论文365篇(署名第一单位231篇),含1区论文217篇(署名第一单位147篇),一区文章占比59.5%;其中,大于10.0的论文116篇(署名第一单位80篇),“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otonics”等CNS子刊24篇(第一单位12篇);出版/参编专著4本,授权发明专利36项,另有12项授权发明专利(专利权人:复旦大学,均为独立完成)由于固定人员的离职而没有上报(专利申请及公开时主要研究人员为本实验室固定人员)。
2019年,实验室成功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为彭慧胜教授团队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锂离子电池”,该项目创新性地通过纺织方法实现单体集成和规模化应用。研发柔性的发电纤维,利用成熟的纺织技术,连续化构建发电衣服,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陈国颂获中国化学高分子科学创新论文奖、2019年度(第一届)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占昌友获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青年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陆伟获2019年(第九届)阳澄湖创客大赛上海分站赛三等奖。
新入选人才计划的有: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李卫华)、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彭娟)、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闫强)、钱宝钧纤维材料奖青年学者奖(彭慧胜)、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闫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陆伟)、上海市东方学者(张波)、上海市育才奖(俞燕蕾)、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励(李富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优秀青年奖(陈国颂)。
本年度实验室设置并完成探索性自主研究课题7项,其中包括共享仪器功能与技术开发课题1项,另有1项2018年度立项的共享仪器功能与技术开发课题在2019年结题,执行情况良好。为吸引海内外优秀学者来室合作交流,实验室还设立30项开放基金(包括海外1项)、10项高访课题,总投入170万元。实验室注重科学传播,积极组织科普宣传活动,年内组织1次科技夏令营、2次科普讲座、接受10余次参观访问,共接待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大中学生、社会各界人士400余人次;同时,新华社、上海电台等媒体以及新媒体也多次报道本室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普工作、提高实验室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年度重要进展
研究方向1:通用高分子的高性能化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刊物、出版社或授权单位名称 | 年、卷、期、页或专利号 | 类型 | 类别 |
1 | Laves Phases Formed in the Binary Blend of AB(4) Miktoarm Star Copolymer and A-Homopolymer | Zhao MT, Li WH* | Macromolecules | 2019, 52(4): 1832-1842 | 论文 | 独立完成 |
2 | Structural Prediction and Inverse Design by a Strongly Correlated Neural Network | Li JF*, Zhang HD, Chen J Z Y*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2019, 123(10): 108002 | 论文 | 第一完成人(非独立完成) |
研究方向1进展介绍:
1. Laves球状相的形成机理
复旦大学的通用高分子研究方向的重要特色在于发展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理论。高分子凝聚态的微结构一直是高分子科学的重要基础问题。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已经成为制备各种纳米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纳米有序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最近,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复杂球状相结构重新吸引了研究兴趣。基于自洽场理论研究,李卫华课题组在之前的研究中提出了多个稳定Frank-Kasper相的机理:构象不对称性、拓扑不对称性和局域相分离,依据这些机理设计了多种嵌段共聚物体系,均成功预测了稳定的Frank-Kasper σ或A15相结构;部分理论结果已经得到了实验的证实。最近,实验上又观察到了新颖的Laves球状相结构,它们也属于Frank-Kasper相家族;但是实验上所发现的Laves相结构是亚稳态。
为了获得稳定的Laves相结构,我们提出在ABn型嵌段共聚物体系中加入少量的均聚物,并且通过自洽场理论计算验证了该想法。我们的自洽场理论计算发现,在形成面心立方(FCC)球状相的AB4嵌段共聚物中加入适量的均聚物,球状相会转变成复杂的Frank-Kasper σ相,然后转变成Laves C14相;在形成σ相的AB4嵌段共聚物中加入均聚物,既可以获得Laves C14相,也可以获得Laves C15相;而在形成A15相的AB4嵌段共聚物中加入均聚物,随着均聚物含量的
图1:在形成球状相的AB4嵌段共聚物中加入适量均聚物,获得复杂Laves相。
增加,A15相先转变成σ相,然后转变成C15相。该工作最重要的结论是,通过加入第二组分,增强了体系调节球尺寸分布的能力,从而可以稳定由尺寸差异更大球排列而成的Frank-Kasper相,特别是两种Laves相。此外,我们还可以推断,即使在形成经典体心立方(BCC)的AB两嵌段共聚物分子中加入少量均聚物,也可以获得稳定的Frank-Kasper σ相和Laves相。
论文发表在高分子科学的国际主流杂志Macromolecules上(Macromolecules 2019, 52: 1832-1842)。
2. 在深度学习与化学研究交叉领域提出全新概念表征方法
该工作是李剑锋副教授与加拿大滑铁泸大学陈征宇教授(曾经是重点实验室的高级访问学者)合作,在深度学习与化学研究交叉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表征方法。
将深度学习或神经网络运用于研究自然语言或其它学科时,首先需要对涉及的一些概念(词或分子基团)进行恰当表征。之前,人们大多采用静态热点表征(One-Hot Encoding)或向量表征(Vector Representation),此两种表征方式虽可描述概念的特征,却不能反映环境对其属性之影响,亦不能体现概念的功能。
“大脑是不是真的用一个静态的向量来表达概念与物理实体呢?”我们认为:比如说自行车时,这个概念本身它应该自带“构造”,另外它跟环境有关系。在不同光线下其形象应该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想把概念的表示从向量提升成算符,做个升级。”据此想法,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用算子表示概念表示实体的思想。具体而言,用一个个子神经网络来表示一个个物理实体:网络的输入相当于物理实体所处的环境,网络的输出表示在此环境下物理实体展现的物理属性。
物理实体所处的环境再由其它实体的物理属性联合决定,通过这种自洽迭代形成物理属性与环境的强关联,从而极大地提高神经网络预测的准确性。该方法目前被运用于HP蛋白质模型的预测与反向设计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新方法特别适合解决涉及简并度的问题。
图2. 强关联神经网络(SCN)结构图与SCN在HP蛋白质模型反向预测中的结果
该研究成果以《用强关联神经网络进行结构预测与反向设计》(“Structural Prediction and Inverse Design by a Strongly Correlated Neural Network”)为题发表于物理科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9, 123: 108002)。
研究方向2:生物医用高分子的设计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刊物、出版社或授权单位名称 | 年、卷、期、页或专利号 | 类型 | 类别 |
3 | Thermogelling of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s in Water: ABA Type versus AB or BAB Type | Cui SQ, Yu L, Ding JD* | Macromolecules | 2019, 52(10): 3697-3715 | 论文 | 独立完成 |
4 | Brain-targeted drug delivery by manipulating protein corona functions | Zhang Z, Guan J, Jiang ZX, Yang Y, Liu JC, Hua W, Mao Y, Li C, Lu WY, Qian J, Zhan CY*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19, 10: 3561 | 论文 | 第一完成人(非独立完成) |
研究方向2进展介绍:
3. 嵌段共聚物热致水凝胶的凝胶结构与凝胶化机理
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需要基于对材料内在的结构与机理的认识。对于升高温度具有反相溶胶-凝胶转变的热致物理水凝胶而言也是如此。由亲水的聚乙二醇(PEG)和疏水的可降解脂肪族聚酯(PLGA等)所构成的嵌段共聚物在合适条件下具备低温溶胶、高温凝胶的特性,在临床医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该体系的凝胶结构与凝胶化机理并不明晰,这大大限制了该类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此问题,丁建东团队利用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极具应用潜力的PLGA-PEG-PLGA(ABA类型)热致水凝胶的凝胶结构及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研究了AB类型及BAB类型热致水凝胶体系作为对照。低温溶胶状态时,ABA类型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核大晕薄的平头胶束,胶束之间形成亲水的PEG “桥”。随温度升高,PEG的温敏性使胶束晕收缩,并最终导致胶束核部分暴露于水中,形成“半禿胶束”(semi-bald micelle,这是丁建东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的概念和术语)。由于核暴露区域的疏水性,半禿胶束并不稳定,胶束间会发生聚集以减少核暴露面积,最终在核与核接触的位置形成疏水隧道。体系中少量新形成的疏水隧道可以与大量的“桥”结构一起形成网络,宏观表现为凝胶,此时凝胶的主要物理交联点为“桥”结构;随温度升高,更多的疏水隧道形成,凝胶进入以疏水隧道为主要物理交联点的状态。所以三嵌段ABA类型共聚物热致水凝胶具有两个状态,但其根本的结构演化仍然是半禿胶束及后续疏水隧道的形成,该机理与AB类型及BAB类型热致水凝胶体系相同。
基于此,丁建东课题组提出相应的分子设计准则,这对该材料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丰富了相关领域的软物质科学。
相关工作发表在高分子科学的国际主流期刊Macromolecules上(Macromolecules 2019, 52(10), 3697)。
图3. 不同类型嵌段共聚物水凝胶体系凝胶结构与机理示意图
4.精准调控蛋白冠功能实现脂质体靶向递送
脂质体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纳米药物载体,其表面修饰功能性分子后可突破多种生理屏障(如血脑屏障、血眼屏障和生物膜屏障等),实现药物在靶部位的蓄积,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体内递送过程中血浆蛋白吸附在靶向脂质体药物表面形成“蛋白冠”,可显著影响靶向分子的生物活性,并可能加剧毒副作用。
占昌友课题组仿生Aβ蛋白脑内清除机制,设计获得无毒短肽并修饰在脂质体表面,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可主动吸附具有脑靶向功能的载脂蛋白脂质结合区域,同时将受体结合区域暴露在脂质体表面,发挥高效脑靶向性作用。该脑靶向递药策略突破传统设计思路,主动利用血浆中功能性蛋白,克服传统脑靶向脂质体药物的多种缺陷,为靶向递药系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且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该成果已申请PCT专利(PCT/CN2019/087363)。
相关工作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 Commun,2019,10(1):3561),并被该杂志主编遴选(Editor selected)至Therapeutics专栏报道。
图4. 载脂蛋白E介导Aβ蛋白脑内清除过程。载脂蛋白E脂质结合域与Aβ蛋白形成复合物,暴露的受体结合域识别血脑屏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经受体介导跨膜转运机制将Aβ蛋白转运至外周。
研究方向3:高分子相关的功能介孔材料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刊物、出版社或授权单位名称 | 年、卷、期、页或专利号 | 类型 | 类别 |
5 | Surface-kinetics mediated mesoporous multipods for enhanced bacterial adhesion and inhibition | Zhao TC, Chen L, Wang PY, Li BH, Lin RF, Al-Khalaf AA, Hozzein WN, Zhang F, Li XM*, Zhao DY*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2019, 10: 4387 | 论文 | 第一完成人(非独立完成) |
6 | A General and Straightforward Route to Noble Metal-Decorated Mesoporous Transition-Metal Oxides with Enhanced Gas Sensing Performance | Ma JH, Xiao XY, Zou YD, Ren Y, Zhou XR, Yang XY, Cheng XW, Deng YH* | Small | 2019, 15: 1904240 | 论文 | 独立完成 |
研究方向3进展介绍:
5. 表面动力学控制制备介孔多足体用于高效细菌黏附与抑制
人类一直以来都在向自然界学习,尤其是在材料制备方面。在自然界,小到病毒、大到蒺藜、苍耳,都在不同尺度上向人类展示:多足结构能够通过多位点接触,来有效提高主客体之间的界面作用。在纳米材料领域,纳米颗粒与生物质之间的作用力对于诸如胞内药物递送、抑菌等应用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力又与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息息相关。有感于蒺藜种子及病毒的多足结构,如果可以合成具有多足结构的纳米颗粒,利用多位点接触效应强化纳米-生物界面交互作用,纳米颗粒对生物质体的黏附及穿透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应用效果也会得到提升。然而,受合成技术的限制,目前对于多足纳米结构的报道还较为欠缺。少数工作也是基于纳米晶、聚合物等材料,得到的纳米颗粒缺少足够的药物负载能力,很难适用于药物递送、杀菌等方面的应用。
赵东元院士团队探究了单位点介孔材料各向异性成核和生长,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一系列全新的各向异性纳米颗粒(J. Am. Chem. Soc., 2018, 140, 10009; Adv. Mater., 2017, 29, 1701652; J. Am. Chem. Soc., 2015, 137, 5903;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5086)。然而在这些工作中,单位点成核只能生长出一个介孔“足”。若想要制备出介孔多足纳米颗粒以用于提高纳米-生物交互作用力,在纳米颗粒表面的成核位点数目必须被精确控制。
图5. 可控表面结构的介孔多足复合材料示意图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展了表面动力学控制的多位点成核策略,制备了具有可控表面结构的介孔多足纳米复合材料。通过调节Fe3O4@SiO2@RF(RF = resorcinol-formaldehyde resin)纳米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实现PMO(periodic mesoporous organosilica)在其表面成核过程中的动力学控制,进而实现对其成核位点数量的控制,最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可控表面结构的介孔多足复合材料:单足Janus、双足、三足、四足、多足等。
就如同蒺藜、苍耳通过多足结构附着在动物身上一样,这种多足结构也赋予了介孔纳米复合材料优秀的细菌粘附能力。借助蒺藜状四足结构所提供的强纳米-生物交互作用及介孔孔道赋予的载药能力,该蒺藜状四足介孔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高效的细菌黏附能力、近100%的细菌分离效率及超过90%的长效细菌杀灭能力。综上,期待这一工作能够为今后设计复杂的纳米颗粒表面构造和增强型纳米-生物交互作用提供更多思路。
相关论文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的子刊Nat. Commun.上(Nat. Commun., 2019, 10: 4387)。
6.介孔贵金属修饰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普适性简便合成及其增强气敏性能
针对功能材料的需要,发展高分子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或者利用高分子自组装结构为模板制备介孔材料是实验室的一个特色方向。
Au、Pt等贵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被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光电转化等重要领域。高度分散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和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载体是材料优化的主要方向。然而,目前的合成方法存在步骤复杂或者普适性低等缺点。常用的氯铂酸、氯金酸等贵金属前驱体,与常见的过渡金属盐(如氯化物等)、聚醚类模板剂的相互作用很弱,很容易发生分相,以常见前驱体出发的一锅法合成方法具有诱人前景但也是一项巨大挑战。
邓勇辉团队基于溶剂挥发诱导共组装策略,以嵌段共聚物PEO-b-PS为模板剂,利用巯基硅烷偶联剂来增强氯铂酸、氯金酸等贵金属前驱体与过渡金属盐、聚醚嵌段的相互作用,成功地以一锅法直接合成了一系列贵金属纳米颗粒修饰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包括了Au/WO3,Au/TiO2,Au/NbOx以及Pt/WO3等体系。所合成的材料均具有高度分散的小尺寸贵金属纳米颗粒,高的比表面积,以及有序且互相贯通的孔道。研究人员将Au/WO3应用于乙醇气体传感应用,所合成的Au/WO3材料在低的工作温度下(200 ℃)对50 ppm的乙醇蒸汽响应灵敏度(Ra/Rg)达36,并且能对低至50 ppb的乙醇气体进行响应。这一研究成果为合成多组分介孔过渡金属氧化物杂化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开发高性能半导体气敏传感器提供了借鉴。
相关工作发表在Small期刊上 (Small, 2019, 15: 1904240)。
图6. 高度分散贵金属纳米颗粒修饰介孔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一锅法合成途径
研究方向4:高分子多尺度制备科学与技术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刊物、出版社或授权单位名称 | 年、卷、期、页或专利号 | 类型 | 类别 |
7 | Fast self-assembly of polystyrene-b-poly(fluoro methacrylate) into sub-5 nm microdomains for nanopatterning applications | Li XM, Li J, Wang CX, Liu YY, Deng H*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 2019, 7(9): 2535-2540 | 论文 | 独立完成 |
8 | Shaping Protein Amphiphilic Assemblies via Allosteric Effect: From 1D Nanofilament to 2D Rectangular Nanosheet | Xu MM, Zeng RJ, Xiang J*, Yan Q*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019, 141(35): 13724-13728 | 论文 | 第一完成人(非独立完成) |
研究方向4进展介绍:
7. 用于半导体光刻的5 nm 高分辨率图案化材料的研发
随着摩尔定律的不断推进,5nm分辨率的光刻图形化材料的研发广受关注。现在量产的13.6 nm 波长EUV极紫外光刻最大分辨率为13 nm(线宽)。10 nm分辨率的图形化可以通过高通光量(NA> 0.5)或者多次曝光得到。但是,EUV技术依然无法得到5nm分辨率图形。DSA (Directed self-assembly)图案化技术是在193 nm光刻得到模板內进行导向图形化,然后选择性刻蚀后,得到设计光刻图形。
传统的DSA材料主要是PS-b-PMMA嵌段共聚物,其c值比较低,相分离后的最小特征尺寸(线宽)为 11 nm左右。由于缺陷率高、速度慢等原因无法和EUV技术竞争,分辨率也达不到10 nm。最近,业界发现高c值的DSA材料可以实现10~5nm分辨率,给将来的“后EUV”半导体光刻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分辨率图形化的材料技术。但是,这些DSA材料仍然存在两个大问题:1.缺陷率高;2.图形化时间长(比如,10小时退火@160 °C)。
现代半导体工艺要求热烘烤在3分钟以内,否则会影响产能。已报道的这些DSA材料需要10小时热退火(图形化时间),无法满足工艺要求。因此,研发快速图形化、高分辨率的DSA材料是实现5nm图形化技术的必经之路。
邓海课题组从单体出发,设计合成一种含氟的低温快速图案化共聚物材料PS-b-PPDFMA;通过小角度x线衍射、TEM和SEM,得到最高分辨率为4.4 nm。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温和条件下(80度)热退火,1分钟后快速形成热平衡线条图案。
此含氟共聚物为目前已报道的最快5nm分辨率DSA图案化材料,为下一代的光刻提供了新的材料技术,将DSA材料技术的产业化推进了一大步。
该材料具有以下三大优势:1)5 nm 超高分辨率;2)快速:能在80℃, 1 min 退火后,在模版内得到长程有序线条图案,满足半导体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要求;3)成本低,无需使用1.2亿美元/台的EUV光刻机。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将进一步探索5 nm以下的高分辨率嵌段聚合物的图形化机理(特别是含氟链段的作用),及其在半导体纳米器件制备中的应用。
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9, 7: 2535)。发表之前已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
图7 (a) Sub-5 nm DSA的结构和SAXS表征; (b)对应材料的TEM表征; (c) DSA材料在Si模板中得到长程有序的纳米线条。
8. 构筑蛋白质动态组装材料的通用新策略——蛋白变构效应
蛋白质组装材料因其所展现的结构精准性、维度可调性及功能多样性,逐渐成为自组装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有望成为未来联结化学、生物和医学的关键材料。但目前限制蛋白质组装材料快速推进的一个重要瓶颈在于,传统组装方法仅适合结构固定且构象保守的蛋白质基元,难以满足蛋白质材料动态化、智能化、自适应化的发展需求。
针对该亟待解决的挑战,闫强课题组受蛋白质构象运动理论启发,提出了基于蛋白质变构效应调控蛋白质动态组装的概念性新方法。变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是蛋白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结构现象,超过60%的蛋白质都能够发生构象的受激变化。以腺苷酸激酶(AKe)为例,其具有两个相异的配体结合口袋,在结合三磷酸腺苷(ATP)与单磷酸腺苷(AMP)分子后能够可逆地折叠和展开其构象,发生配体驱动的变构现象(图1a)。通过构建AKe基巨型两亲分子,利用变构效应因子磷酸腺苷控制蛋白构象的开启和关闭状态,能够动态调节蛋白的分子排列与组装方式,使其在一维纳米纤维结构与二维矩形晶片结构之间可逆转换(图1b)。而且通过精细调控蛋白质构象的变化程度,还能够获得一系列热力学稳定的蛋白组装过渡形态。通过变构蛋白的选择和分子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构建多样的动态蛋白质组装材料,该方法具有很高的通用价值和便捷性,有望适应未来蛋白功能材料智能化的迫切需求。
相关工作发表以“Shaping Protein Amphiphilic Assemblies via Allosteric Effect: From 1D Nanofilament to 2D Rectangular Nanosheet”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J. Am. Chem. Soc. 2019, 141: 13724-13728)。
图8. (a) AKe变构蛋白构象转变机理;(b) 变构效应调控的AKe蛋白质两亲分子纳米结构转变
本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6名,其中,正高50名、副高21名,中级及以下人员5名。研究人员66名,管理人员1名,技术人员9名。
本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变动情况:实验室从美国马里兰大学引进青年PI聂志鸿教授。
新增固定人员简介:
聂志鸿:2000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03 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硕士学位(导师为安立佳院士),2008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为Eugenia Kumacheva院士),2008-2010年于哈佛大学George M. Whiteside院士课题组进行NSERC博士后研究。2011年受聘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助理教授,于2017年获得终身教职,随后于2018年底辞去美国所有职务,2019年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曾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Career Award、美国3M公司青年教授奖、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青年教授奖、马里兰大学优秀教授奖等。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等人才项目。
实验室现有中科院院士3人(杨玉良、江明、赵东元),9位长江特聘教授(杨玉良、赵东元、金国新、邵正中、武利民、丁建东、李富友、彭慧胜、俞燕蕾),7位科技部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牵头人(杨玉良、丁建东、彭慧胜、李富友、武利民、赵东元、刘宝红),1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玉良、丁建东、赵东元、金国新、邵正中、汪长春、陈道勇、李富友、刘宝红、彭慧胜、俞燕蕾、张凡、李卫华),8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邓海、魏大程、陆伟、闫强、朱亮亮、占昌友、陈茂、张炜佳),3位百千万人才工程(丁建东、邵正中、李富友),,2位青年长江(邓勇辉、张凡),3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彭慧胜、陈国颂、张凡),3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富友、彭慧胜、俞燕蕾)。
研究生等获奖情况:
张晔(导师:彭慧胜)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青年化学家奖(IUPAC-Solvay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Young Chemists)。
张潇(导师:俞燕蕾)、廖萌(导师:彭慧胜)获2019年全国高分子年会最佳墙报奖;高镜铭(导师:丁建东)获2019中国生物材料大会暨国际先进生物材料大会优秀墙报奖;秦朗、庞馨蕾(导师均为俞燕蕾)分别获ADMD 2019会议Outstanding Poster Award和Poster Award。廖萌等(指导老师:彭慧胜)获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金奖。
1.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2019年9月9日-13日,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中国化学会主办,北京化工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承办的IUPAC第13届国际离子聚合会议(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onic Polymerization, IP2019)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北京化工大学吴一弦教授、复旦大学何军坡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国际离子聚合会议(IP)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以聚合反应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在高分子和有机合成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首届会议于1995年在土尔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近几届会议分别由Durham University(IP’17,英国达拉谟)、Bordeaux University(法国波尔多,IP’15)、Osaka University(IP’13,日本淡路市)和The University of Akron(IP’11,美国阿克隆)主办。这是IUPAC国际离子聚合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也是IUPAC百年华诞庆祝活动之一,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士、比利时、捷克、匈牙利、卢森堡、白俄罗斯、土耳其、日本、韩国、印度、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和中国19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共230余名出席了本次会议。其中国内代表172名,国外代表75名。
图9. IUPAC第十三届国际离子聚合会议(左:会议主席合影(左1,2);右:颁奖晚会)
2019年1月4-6日,第四届“高分子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大学成功召开。此系列会议由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等六个高分子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前三届会议分别由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纤维材料改性、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在长春、上海和广州承办,第四届会议由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承办。
本实验室由实验室主任丁建东亲自带队,陈茂、孙雪梅、杨颖梓、杨武利、陈国颂、魏大程、闫强、朱亮亮、潘翔城、黄霞芸、吕文琦等共12位教师参加了会议,共提交了3个邀请报告和6个墙报。
图10. 第四届高分子学科青年学者交流会聚合物分子工程国重合影
实验室还承办了第335期东方科技论坛“人工肌肉材料与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研讨会(会议主席:陈世益、俞燕蕾)、第一届介观表面研讨会(会议主席:赵东元)。实验室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3次,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共125篇,包括邀请报告69次。
实验室还与德国明斯特大学、波兹坦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并与美国陶氏化学有限公司、英国联合利华、德国巴斯夫公司、德国科思创公司、日本JSR株式会社等开展或继续进行科研合作。
2.公众开放情况
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尽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2019年,本实验室秉承“科技强国,科普惠民”的科学理念,在5月18日至28日举办科技活动周,期间面向全社会的广大科技爱好者,尤其面向大、中、小学生开放。本次活动接待了广西省科技厅代表团、无锡大桥中学生代表团、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230余人参观本室。
5月23日,广西省科技厅曹坤华厅长一行7人在校科研院老师的陪同下视察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实验室主任丁建东就今后合作的可能交换了意见。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文琦的陪同下参观了展示厅,了解实验室的总体概况、发展历程、科学团队、科技成果及产业化等方面内容。
图11. 实验室主任丁建东与广西科技厅曹坤华厅长一行交流
5月27日实验室接待了无锡市大桥中学师生130余人,在吕文琦、周广荣的带领下分组参观重点实验室的展示厅和公共仪器平台,并进行科普实验的现场演示。通过讲解使同学们初步了解大型科学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其知晓高端仪器设备在高分子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同学们尤其对玻璃涂层隔热现场演示实验很好奇,他们饶有兴致地驻足观看、认真观察,显示出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与好奇,切身感受到了探索科学世界的神奇与美妙。。
实验室还接待了芜湖企业家代表团和台湾博士生代表团,应着上海市科技节,还接待个人前来参观,包括金融行业工作人员、化工行业工作人员、家庭主妇陪同孩子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的开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该活动不仅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是高校应尽的义务,也使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研究基地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
图12. 左:参观仪器平台;右:玻璃隔热涂层演示实验
实验室将继续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以不忘初心的精神,打造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品牌,让更多的公众走进科学殿堂,在丰富的科学体验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同时也为培养青少年科学意识、推动科学普及工作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作用。
3.科学传播情况
3月16日,新华社上海(记者:吴振东)以《芯片散热有了新思路我国科学家开发出介电基底修饰新技术》为题报道了本实验室研究员魏大程,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共形六方氮化硼修饰技术,能让芯片材料性能显著提升,有望解决芯片散热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
4月10日,新华社上海(记者:郭敬丹、吴振东)以《中国科学家开发新型晶体管传感器检测羟基自由基》为题报道了魏大程课题组在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报道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内剪切反应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实现了对羟基自由基的检测。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内剪切反应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自由基传感器》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12月3日上海电台“话匣子”栏目记者刘康霞采访本实验室邓勇辉教授,并在《魔都》公众号发表题为《复旦邓勇辉团队在超分子组装合成新型半导体纳米线气敏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报道,报道指出: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勇辉团队利用有机嵌段共聚物与无机杂多酸分子之间的协同共组装,首次直接合成了三维等间距、正交排列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多孔阵列结构,且该材料展示出优异的气体传感性能。该项研究成果以《正交组装三维交叉堆叠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的合成》为题,以研究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杂志。
图13. 邓勇辉教授课题组
12月13日,中国聚合物网也以《复旦大学邓勇辉教授团队“Nat. Mater.”:在超分子组装合成新型半导体纳米线气敏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题进行了相关报道。
青年研究员陈茂的工作也多次被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等微信公众号报道,如:8月23日,RSC英国皇家化学会:《低温入水高温进油,智能穿梭聚力回收 | 复旦大学陈茂课题组 Chemical Science》;7月19日,高分子科学前沿:《复旦大学陈茂团队:计算机控制滴流式光控活性自由基聚合》;X·MOL科学知识平台在8月3日和11月14日分别以题为《Chem. Sci.:“智能穿梭”聚合物催化剂,助力ppm级Pd催化交叉偶联、及催化剂连续流动回收利用》《Angew. Chem.:因“氟”得福!复旦大学陈茂团队开创链转移剂分化策略,发现聚合物分子量调控新机制》报道了他的研究进展。
4.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情况
长年来,实验室共享仪器平台的建设,始终围绕“分子设计—化学合成—结构与性能—加工成型—材料及应用”的聚合物分子工程学特点而不断完善。2019年度,共享仪器平台管理各种大型分析测试设备总计57台(套),仪器总价值近8700万元;平台实验技术人员共13人(在编人员9人,人事代理4人)负责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管理以及上机操作培训、对外共享服务及仪器功能开发等。
仪器平台采取“集中管理、共享开放、持证上岗、有偿使用”的管理模式,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积极作用。
本年度开设仪器常规培训98期,大型仪器设备高级培训6期,培训1058人次,培训平均合格率92.5%。制作培训视频文件18份,组织实验技术报告2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0%;听讲人达410人次,较去年增加10%。仪器平台总体运转情况良好,为国重师生科研仪器的交流共享提供更加高级、更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共享仪器平台大型仪器管理系统与前台网站合并,实现了仪器预约、使用、展示、数据汇总等各项功能的完善和统一,平台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又迈了一大步。2019年,为了更加科学、高效的进行仪器管理,计划建设新的智能管理系统,并对智能系统各项功能进行了简要规划整合,现有功能的整合与新的功能上线可望在2020年实施达成。
2019年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体完成从邯郸路校区搬迁江湾校区后的第二年,共享仪器平台有繁重的任务。年内,仪器平台还完成了更加深入的实验室安全整治,完成了门口展板的收尾工作和走廊的平台介绍展板的制作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仪器平台管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为国重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1.自主研究课题的设置、经费支出及执行情况。并简单介绍自主研究课题在实验室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本年度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立项并结题6项(当年开题当年结题),每项资助10万元,总资助金额60万元。负责人为本实验室固定人员:李卫华、董健、陈世益、邓勇辉、卢红斌、潘翔城。
本年度实验室共享仪器功能与技术开发课题开题1项结题2项(当年开题当年结题,其中1项为延期结题),当年资助2万元/项,总资助金额2万元。负责人为本实验室共享仪器平台技术人员,分别是:孙畅、周广荣。
2019年11月26日,实验室进行了自主研究课题(包括共享仪器功能与技术开发课题)的结题交流汇报会,该汇报会鼓励畅谈项目负责人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或核心技术问题、拟解决的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作出了哪些努力,哪些尝试,以及面临的困难和进一步的打算。交流会中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得到启发,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放课题的设置、经费支出及执行情况。并简要介绍1-2项利用开放基金完成的优秀成果。
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30项,涉及国内28个单位、海外1个单位;开放课题结题32项,涉及31个单位。项目执行期间共发表和接受SCI论文40篇(28篇正式发表,12篇接收),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31篇(22篇正式发表,9篇接收)。
2019年度开放课题共使用经费70.5万元,分别用于30项当年新增项目以及19项历年项目结题后尾款。
本年度新批准的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10项,为两年期项目,涉及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爱尔兰等6个国家10个单位;年内结题高级访问学者计划10项,涉及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瑞典、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9个单位。项目执行期间共来访17人次,合作发表SCI论文3篇,另有一篇接收,影响因子均大于3.0。
高级访问学者计划项目2019年度共使用经费63.5万元,分别用于当年新增项目11项,历年项目8项。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科研基地,服务于全国相关学科与科研需要。从每年的开放课题和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申请的踊跃程度可以部分看出,实验室不仅在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印度信息技术设计与制造研究所的Himansu Sekhar Nanda 博士主动联系本实验室主任丁建东,希望申请本室的访学学者计划,并且获得资助。他还直接来到我们实验室,开展实验工作和测试工作。
Nanda博士希望将其印度实验室所制备的无机纳米材料与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相结合、并采用3D打印制备新型组织工程多孔之架。但是,他们实验室没有相关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生物3D打印的设备以及合格的细胞培养条件,而本国重正好利用近年来科技部批准的仪器计划购置了生物3D打印的设备,并且以实验室整体搬迁新校区为契机、围绕加强实验室第二研究方向“生物医用高分子的设计”的需要,建立了成片的标准的细胞培养平台。
图14. MC3T3细胞在修饰前后A,B,C,D,E五种支架种植12h 和 72h 的A450值
该开放课题采用聚乳酸(PLA)这一被FDA批准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来制备3D打印多孔支架,在丁建东课题组的配合下,最终设计并获得五种多孔支架结构,其中A, B, C均采用两种纤维叠加,D和E为具有两种不同夹角方向的三种纤维重复叠加构成。以上支架进一步修饰树枝状纤维纳米硅(由Nanda博士的印度实验室制备、并带到中国)以及天然高分子(胶原)进行修饰。2019年完成了支架的制备、表面修饰以及初步的细胞实验。从现有的结果看,该研究有望借助高分子-无机复合支架促进成骨分化以及成骨细胞的增殖。Nanda博士表示,后续将再次来华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完善此工作。
该研究对于检测新开发的预期有促成骨分化能力的树枝状纳米材料,对于前成骨细胞的增殖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合作实验结果的分析,有必要进一步合作研究无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效应。生长因子和成骨分化因子可用于代替纳米材料来诱导细胞增殖和分化。然而,本研究使用的表面修饰方法,对于采用天然聚合物来修饰采用合成聚合物制备的疏水支架,制备亲水性杂合支架,提供了新思路。
(五)依托单位的支持
复旦大学在实验室空间以及对实验室的人、财、物等资源分配都有长期而稳定的支持,这是实验室得以顺利发展、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2017年底,藉实验室主体依托学科高分子科学系整体搬迁至江湾校区新楼之机,实验室的面积由原来的5850平米逐渐增至如今的7500平米,实验用房也由原来的分散而变为集中。
在人员引进上,复旦大学无论在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上都给予倾斜;同时,实施了“超级博士后”制度,并给实验室一定的自主权出台奖励措施进一步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加强流动人员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四卓计划”,培养校内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对实验室的战略部署、组织凝练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均进行指导和扶持。
另外,依托单位还给予实验室其他经费支持,包括:仪器购置242.1万,人才培养38.2万,院系发展经费85万,基础设施建设173万等。
(六)大事记
1. 实验室副主任邱枫教授于2019年7月13日不幸因病去世。邱枫生于1970年10月6日,1988年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1月回国任复旦大学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4-2011年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1年起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邱枫老师挚爱研究事业,刻苦钻研,2000年获评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人之一,2012年获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第16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2014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他是本实验室独当一面的优秀学者,他的离去,是我们实验室的莫大损失。
2. 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2005年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武培怡教授由于调离复旦大学而退出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2019年度,共享仪器平台完成了凝胶渗透色谱仪(氯仿相)、凝胶渗透色谱仪(可选溶剂相)、高温凝胶色谱仪、高反差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稳态/瞬态显微光谱测量系统、平板硫化机(2台)的验收工作。
目前仪器平台管理的各类分析测试仪器设备达到57台(组),原值合计近8700万元,已初步实现技术先进、功能完备“聚合物分子工程学”共享仪器平台的建设目标。仪器平台采取“集中管理、共享开放、持证上岗、有偿使用”的管理模式,本年度完成仪器上机操作培训1058人次,机时数达64265小时,组织实验技术报告26场,仪器对社会平均共享率约为3.3%,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2013年实验室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年度报告
一、研究水平与贡献
本年度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在研的973项目3项(杨玉良、丁建东、陆伟跃),负责/参加在研973课题5项(江明、赵东元、陈道勇、李富友、丁建东),863课题4项(李富友、汪长春、陈新、武利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邱枫)、杰出青年基金4项(刘宝红、刘天西、彭慧胜、俞燕蕾)、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江明)、重点项目5项(邵正中/汪长春、丁建东、武利民、俞燕蕾、李富友),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5项(李富友、彭慧胜、丁建东、陈道勇、唐萍)等。
2013年度获批准立项的国家级项目有:邱枫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陈道勇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四位副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李卫华、张凡、陈敏、陈国颂;2013年度获批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青年基金2项。
本年度承担科研项目145项,实际到款科研经费5352.58万元;发表论文共262篇(第一单位发表218篇),其中SCI论文260篇(第一单位发表216篇),I区71篇,占比27.3%。含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89篇(第一单位162篇),大于7.0的论文48篇(第一单位39篇),10.0的论文31篇(第一单位26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彭慧胜、李富友教授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董健教授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武利民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上海市科技精英”;邱枫教授获第16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丁建东教授当选2013年度“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彭慧胜教授获杜邦青年教授奖、中美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陈国颂副教授入选2013年度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占昌友(导师:陆伟跃)被评为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颁奖日期为2012年12月,去年年报未报);吴张雄(导师:赵东元)、张正(导师:丁建东)、李翀(导师:陆伟跃)、宋士杰(导师:武培怡)获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颁奖日期为2013年5月);仰志彬(导师:彭慧胜教授)获世界材料研究学会(MRS)年会优秀博士生奖。
1、承担任务
序号 | 课题名称 | 项目(课题)编号 | 负责人及单位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本 年 度 经 费(万元) | 经费 来源 | 类别 | 类型 | 研究 方向 |
1 | 用于脑部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研究:脑部肿瘤系统靶向性纳米药物的靶向效应及机理研究 | 2013CB932502 | 陆伟跃(首席),复旦大学 | 2013.1-2017.8 | 2900 | 170 | 科技部 | 主要负责 | 973计划 | 2 |
2 | 大分子自组装:生物分子识别作用的引入和模拟糖萼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领域:一、二) | 91227203 | 江明 | 2013.1-2016.12 | 300 | 12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主要负责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
3 | 面向生物医学成像应用的上转换发光标记的基础研究 | 21231004 | 李富友 | 2013.1-2017.12 | 280 | 1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主要负责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 |
4 | 多孔催化材料:合成、电子化学和表面催化 | 21210004 | 赵东元 | 2013.1-2017.12 | 300 | 30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主要负责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 |
2、研究工作水平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刊物、出版社或授权单位名称 | 年、卷、期、页或专利号 | 类型 | 类别 | 研究 方向 |
1 | Towards high-performance polymer-based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 He, M; Qiu, F; Lin, ZQ* |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2013, 6(5): 1352-1361 | 论文 | 第一完成人(非独立完成) | 1 |
2 | Simple and Green Synthesis of Nitrogen-Doped Photoluminescent Carbonaceous Nanospheres for Bioimaging | Li, W; Zhang, ZH; Kong, B; Feng, SS; Wang, JX; Wang, LZ; Yang, JP; Zhang, F; Wu, PY*; Zhao, DY*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13, 52: 8151-8155 | 论文 | 独立完成 | 1,3 |
3 | Superhydrophobic Graphene-Based Materials: Surfac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 Applications | Chen, ZX; Dong, L; Yang, D;* Lu, HB* | Advanced Materials | 2013, 25(37):5352-5359 | 论文 | 独立完成 | 1,3 |
4 | Luminescent Chemodosimeters for Bioimaging | Yang, YM; Zhao, Q; Feng, W; Li, FY* | Chemical Reviews | 2013, 113(1): 192-270 | 论文 | 独立完成 | 2 |
5 | Cell–Material Interactions Revealed Via Material Techniques of Surface Patterning | Yao, X; Peng, R; Ding, JD* | Adv. Mater. | 2013, 25(37): 5257-5286 | 论文 | 独立完成 | 2 |
6 | Magnetic Colloidal Supraparticles: Design, Fabrication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 Guo, J; Yang, WL; Wang, CC* | Advanced Materials | 2013, 25 (37): 5196-5214 | 论文 | 独立完成 | 3 |
7 | In situ prepar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loaded lysozyme-dextran nanogels and applications for cell imaging and drug delivery | Cai, HX; Yao, P* | Nanoscale | 2013, 5(7): 2892-2900 | 论文 | 独立完成 | 4 |
8 | Carbon Nanotubes Bridged with Graphene Nanoribbons and Their Use in High-Efficiency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ang, ZB; Liu, MK; Zhang, C; Tjiu, WW; Liu, TX*; Peng, HS*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 2013, 52(14): 3996-3999 | 论文 | 独立完成 | 4 |
二、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本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1名,其中,正高36名、副高19名,中级及以下人员19名。研究人员58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11名。
本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变动情况:退出研究人员1人,吕仁国博士(辞职);新增研究人员3人,俞燕蕾教授、周树学教授、陈敏副教授。
新增固定研究人员简介:
1, 俞燕蕾教授, 2004年受聘为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导。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05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6年)。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主要从事液晶高分子和光响应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负责“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Natur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Funtc.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被他引15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已获10项授权。
2, 周树学教授, 2002年起在复旦大学材料系工作。先后获德国洪堡学者(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8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09年)等荣誉称号。已累计发表论文170余篇,包括SCI论文130余篇,他引1400多次,H指数24。申请专利27项,已获授权20项,包括1项美国专利。
3, 陈敏副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06年7月起在复旦大学材料系工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晨光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及上海市教委、科委资助科研项目8项。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 200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实验室有中科院院士3人(杨玉良、江明、赵东元),6位长
三、开放与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实验室举办一场学术报告会、一届高分子复合材料学术沙龙、并主办国际性、双边性学术会议各一场。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8次,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共61篇,包括邀请报告30次。
实验室还与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芬兰Tampere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美国田纳西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并与美国陶氏化学有限公司、英国联合利华、德国汉高、西门子、巴斯夫公司、瑞士DSM营养品公司等进行科研合作。
公众开放:实验室在2013年5月18-24日开展了公众开放活动,面向全社会的广大科技爱好者,尤其面向大、中、小学生开放。
实验室接待了来自复旦附中的师生近80人,他们聆听了主任丁建东教授的科普讲座,使得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高分子、高分子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高分子在国防等尖端科技中的重要应用;并组织观看了实验室简短的介绍专题片,之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的公共仪器平台并解答同学们的提问。通过开放活动,使得同学们开阔了思路和视野,增长了科学知识,树立了科学思想,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和科技魅力。
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的开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科普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是高校应尽的义务,也使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研究基地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
共享仪器平台:本实验室继续实行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共享开放、持证上机、有偿使用”的制度,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积极作用。年内42台(组)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力学性能/加工设备共培训509人次,培训平均合格率85.6%。仪器的平均使用机时率和共享率分别为58.2%和1.6%,平均使用机时率与2012年(54.3%)基本持平。
2013年,为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共享仪器平台对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制作了仪器平台宣传册,并邀请仪器公司和仪器专家开设公开讲座9期。本年度仪器使用预约仍采取网上申请的方式,仪器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和各种信息也在网站上及时公布,网站新增各类培训资料12份,仪器平台总体运转情况良好。
四、专项经费执行情况及效益分析
1、 自主研究课题的设置及执行情况
本年度实验室共批准自主研究课题5项,每项资助10万元,总资助金额50万元,负责人均为本实验室固定人员:(1) 邓勇辉教授的“磁性介孔yolk-shell微球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2) 李富友教授的“聚合物修饰的功能性纳米材料用于活体生物成像”;(3) 倪秀元教授的“氧化石墨烯为光催化剂的聚合反应及有机型阻变存储器的制备研究”;(4) 王国伟副教授的“基于功能化聚醚和聚噻吩的新型刚柔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5) 周平教授的“一种作为PTP1B抑制剂的蛋白多糖结构及其降糖机理研究”。
2、开放课题的设置及执行情况
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25项,每项3万元,总资助金额75万元:(1)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孙建副主
年内已结题开放课题22项:(1)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赵强教授,发表影响因子为6.108的SCI论文1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22: 22964-22970);(2)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梁丽副教授,发表影响因子为3.334的SCI论文1篇(Food Chemistry, 2013, 141: 754-761);(3) 复旦大学药学院魏刚副教授,发表影响因子为3.458的SCI论文1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3, 448: 159-167);(4) 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李春举副教授,发表影响因子分别为6.142、6.378和3.344的SCI论文3篇(Organic Letters, 2012, 14: 4126-41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9: 1924-1926;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3, 11: 2057-2060);(5) 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张海娇副研究员,发表影响因子为3.777的SCI论文1篇(Electrochimica Acta, 2013, 91: 173-178);(6) 郑州大学材料学院付建伟副教授,发表1篇SCI论文(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3, 48: 3557-3565);(7)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化学系李立博士,发表影响因子分别为14.829、6.108和6.108的SCI论文3篇,(Advanced Materials, 2013, 25(8): 1155-1159;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 1: 954–958;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 1: 258–261);(8)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永军博士,发表SCI论文1篇(有机化学, 2013, 33: 573-580);(9) 河南大学张磊讲师,发表SCI论文2篇(Polymer International, 2013, 62: 1277-1282;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13, 87: 30-36);(10)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施冬健副教授,1篇SCI论文已被接受(Polymer Science Series A);(11) 安徽师范大学程林副教授,1篇SCI论文网络发表(Macromolecules);(12) 深圳大学陈彦涛副教授,1篇SCI论文网络发表(Journal of Bi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Dynamics);(13) 江南大学罗静副教授,发表影响因子分别为4.814和3.535的SCI论文2篇(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3, 117: 18448−18456;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3, 188: 909-916);(14) 复旦大学药学院黄容琴副教授,发表影响因子为10.677的SCI论文1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3, 135(12): 4799-4804);(15) 长海医院刘岩副教授,1篇SCI论文已被接受(Acta Biomaterialia);(16) 西北师范大学熊玉兵副教授,发表SCI论文1篇(Polymer Bulletin, 2013, 70: 3031–3040);(17) 西南交通大学吕军副教授,发表SCI论文2篇(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77: 29-36;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3, 130(3): 1823-1833);(1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罗勇锋副教授,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两篇影响因子为13.734和6.108(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3, 52(29): 7475-7478;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 1: 954-958;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2013, 270289: 1-6; Materials Letters, 2013, 105: 12-15);(19) 华东理工大学张琰副研究员,1篇SCI论文网络发表(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20) 湘潭大学高勇副教授,发表SCI论文1篇(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13, 15: 1762);(21) 复旦大学化学系钱林平副教授,发表影响因子为4.612的SCI论文1篇(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3, 1322: 81-89);(22) 同济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研究院李永勇副研究员,1篇SCI论文网络发表(MedChemComm)。
本年度新批准的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6项(依托单位总资助金额48万元)。
年内已结题高访计划7项。
开放课题及高访计划完成情况优秀的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罗勇锋副教授,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两篇影响因子分别为13.734和6.108;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化学系李立博士,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一篇影响因子为14.829;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李春举副教授,发表影响因子分别为6.142、6.378和3.344的SCI论文3篇。
五、依托单位的支持
1、依托单位在人、财、物条件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类别 | 2012年度 | 2013年度 | 增长数 | 增长比率 |
专职管理人员(个) | 2 | 2 | 0 | 0 |
专职技术人员(个) | 11 | 11 | 0 | 0 |
硕士研究生招生(个) | 56 | 72 | 16 | 28.6% |
博士研究生招生(个) | 27 | 37 | 10 | 37.0% |
单位配套运行费(万元) | 0 | 200 | 200 | - |
单位配套设备费(万元) | 0 | 600 | 600 | - |
实验室总面积(平米) | 3850 | 5850 | 2000 | 51.9% |
实验室总资产(万元) | 11138 | 12386 | 1248 | 11.2% |
2、 依托单位给予的其他支持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在2013年度批准资助高级访问学者计划6项,资助总经费为48万元。
六、实验室大事记
(一)2013年12月20日,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复旦大学袁成英楼208会议室召开了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期的总结汇报,审查了相关佐证材料,现场考察了共享仪器平台及各研究单元实验室。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二)2013年度,仪器平台新添置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0台、大型加工设备1台,表1列出了新增仪器设备情况。目前仪器平台管理各种大型分析测试设备总计41台,力学性能测试设备10台,加工设备15台,总价值增至5126万元(2012年度仪器总价值约1848万元)。
(三)丁建东教授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四)邱枫教授获第16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五)彭慧胜教授获“杜邦青年教授奖”、“中美教授协会杰出教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首批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六)Angew Chem Int Ed介绍彭慧胜教授;Nature亮点报道彭慧胜教授在可拉伸线状超级电容器的最新进展。彭慧胜教授课题组博士生仰志斌获世界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生奖”。
(七)杨武利教授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陈国颂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八)陈道勇、邱枫教授分获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
(九)李卫华、张凡、陈敏、陈国颂副教授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表1. 新增仪器设备一览表(2013年度)
编号 | 设备名称 | 型号规格 | 生产厂家 | 原价格((¥或$) 万元) | 添置 时间 |
A24 | 动态力学分析仪 | SDTA861e | Mettler Toledo,瑞士 | $8.5 | 13.04 |
A25 | 热机械分析仪 | SDTS841e | Mettler Toledo,瑞士 | $4.0 | 13.04 |
A26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Lambda750 | Perkin-Elmer,美国 | $7.14 | 13.03 |
A27 | 扫描探针显微镜 | Multimode 8 | Bruker,美国 | $15.7 | 13.03 |
A28 | 场发射扫描电镜 | Ultra 55 | Zeiss,德国 | $50.5 | 13.01 |
A29 | 透射电镜 | Tenai 20 | FEI,捷克 | $67.5 | 13.01 |
A30 | 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 | QM 40 | PTI,美国 | $11.0 | 13.06 |
A31 | 凝胶渗透色谱仪系统 | 1260 | Agilent/Wyatt,美国 | $28.52 | 13.07 |
A33 | 冷冻超薄切片机 | FC7-UC7 | Leica,德国 | $15.3 | 13.03 |
A34 | 低温超速离心机 | CS150FNX | Hitachi,日本 | $6.2 | 13.05 |
A35 | 激光拉曼光谱仪 | XploRA | HORIBA JobinYvon,法国 | €11.98 | 13.05 |
A36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 | 5800 | AB SCIEX,美国 | $32.8 | 13.05 |
A37 | 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 | AVANCE III HD 400MHz | Bruker, 瑞士 | $29.0 | 13.01 |
A38 | 小动物多角度光学活体成像系统 | In Vivo Xtreme | Bruker,美国 | $39.5 | 13.06 |
A39 | 热重分析仪 | TGA 1 | Mettler Toledo,瑞士 | $4.18 | 13.08 |
A40 | 纳米粒度-Zeta 电位分析仪 | ZS90 | Malvern Instruments,英国 | $4.1 | 13.08 |
A41 | 流式细胞仪 | Gallios | Beckman Coulter,美国 | $16 | 13.08 |
A42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Nikon A1 | Nikon,日本 | $41.3 | 13.08 |
A43 | 旋转流变仪 | HAAKE MARS III | Thermofisher,美国 | €8.95 | 13.08 |
A44 | 小动物Micro-CT成像系统 | SkyScan 1176 | Bruker,美国 | $40.8 | 13.08 |
B16 | 转矩流变加工系统 | HAAKE Polylab OS | ThermoFisher,美国 | €20.8 | 13.01 |
七、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发展思路
1、实验室举办国际和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活动相对比较薄弱。
2、实验室在发展新的更高层次的创新群体建设有所欠缺。
3、实验室的科研基地还不够集中。
改进措施:
1、拟进一步凝聚重点研究方向,汇聚人才优势,组织新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的研究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竞争力。
2、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新建科研楼群已开始建设,拟配合做好后期配套设施建设与整体建设方案的相互衔接,以充分保障与发挥实验室新基地的功能。
下一步发展思路:
1、实验室继续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促进实验室研究方向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支撑,逐步形成一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开发团队。
2、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实验室建设成果,有效解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同时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迈进。
3、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要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水平相当,促进实验室科研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围绕相关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健康的系列重要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建成聚合物分子工程和相关领域国际知名的学术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全国的基地以及合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基地。
2012年实验室工作报告
一、 年度工作计划总结
1、 自主研究课题执行情况
由于本实验室是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10月正式进入建设期,实验室运行费用尚未下发,因而自主研究课题暂未开展。
开放课题执行情况
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16项,总资助金额32万元:(1) 四川大学
年内已结题开放课题4项:(1) 青岛科技大学
本年度新批准的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4项(依托单位总资助金额29万元)。
年内已结题高访计划4项。
二、研究工作和水平
实验室最新研究进展:本年度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在研的973项目2项(杨玉良、丁建东),负责/参加在研973课题7项(江明、赵东元、陈道勇、邱枫、李富友、何军坡、丁建东),863重点项目1项(杨玉良)、863课题4项(何军坡、李富友、汪长春、陈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2项(赵东元、邱枫)、杰出青年基金4项(陈道勇、李富友、刘宝红、刘天西)、重点项目4项(邵正中/汪长春、丁建东、武培怡、武利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5项(李富友、彭慧胜、丁建东、陈道勇、唐萍);国际合作项目3项(董健、彭慧胜、唐萍)等。
2012年度获批准立项的国家级项目有:彭慧胜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取向碳纳米管/高分子新型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江明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大分子自组装:生物分子识别作用的引入和模拟糖萼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李富友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面向生物医学成像应用的上转换发光标记的基础问题研究”; 2012年度获批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项。
主要成果数据:本年度承担科研项目125项,实际到款科研经费3226.6万元;发表论文共233篇(第一单位发表192篇),其中SCI论文229篇(第一单位发表188篇),含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49篇(第一单位发表123篇),含影响因子大于7.0的论文32篇(第一单位发表26篇),含影响因子大于10.0的论文15篇(第一单位发表13篇);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共65篇,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0次、邀请报告21次。授权发明专利22项。江明、陈道勇、
三、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本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69名,其中,正高32名、副高17名,中级及以下人员20名。研究人员56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11名。
实验室有中科院院士3人(杨玉良、江明、赵东元),6位长
四、学术交流与运行管理
国际交流:2012年7月至8月,
本年度参加国际(包括地区和双边)学术会议4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36人次。
公共平台:本实验室继续实行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公共使用、共享开放的制度,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积极作用。年内19台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力学性能/加工设备共培训332人次,培训平均合格率93.4%。仪器的平均使用机时率和共享率分别为54.3%和5.8%,较2011年度(59.6%和8.2%)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新购置仪器的投入使用缓解了原有仪器的机时紧张情况,但是平均机时率就有所下降。
2012年,公共仪器平台新增培训资料6份。仪器使用预约仍采取网上申请,仪器培训计划、通知和各种信息也在网站上及时公布,仪器室各项工作运转良好。
五、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
实验室在2012年9月14-23日开展了公众开放活动,面向全社会的广大科技爱好者,尤其面向大、中、小学生开放。
实验室接待了来自复旦附中和二附中的师生近200人,复旦二附中李鸿娟副校长亲自带队,实验室主任
国家重点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的开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科普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是高校应尽的义务,也使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研究基地更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
六、实验室大事记
(一)丁建东教授入选2012年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并获得2012年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资助,资助金额25万元。
(二)
(三)于
(四)2012年度,仪器室新添置大型分析测试仪器3台、小型力学及加工设备2台,表1列出了新增设备情况。目前仪器室管理各种大型分析测试设备总计21台,力学性能测试设备10台,加工设备14台,总价值增至1848万元(2011年度仪器总价值约1708万元)。
表1. 新增仪器设备一览表(2012年度)
编号 | 设备名称 | 型号规格 | 生产厂家 | 原价格((¥或$) 万元) | 添置 时间 |
A21 | 热重分析仪 | Pyris 1 TGA | PE公司,美国 | $4.9 | 12.01 |
A22 | 差示扫描量热仪 | Q2000 | TA公司,美国 | $5.8 | 12.02 |
A23 | 偏光显微镜 | DM2500 P | Leica公司,德国 | ¥62.0 | 12.09 |
B14 | 动态力学冲击仪 | DJD-20 | 长春市智能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5.5 | 12.03 |
B15 | 维卡热变形温度测定仪 | WKW-300 | 长春市智能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3.0 | 12.03 |
(五)Angew Chem(IF=13.5)和Adv Mater(IF=13.9)分别封面报道彭慧胜组工作。
六、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支持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在2012年度批准资助高级访问学者计划4项,资助总经费为29万元。
2011年实验室工作报告
1、 自主研究课题执行情况
由于本实验室是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10月正式进入建设期,自主研究课题目前尚未开展。
2、 开放课题执行情况
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11项,总资助金额22万元:(1) 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的“高性能聚合物电存储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资助2万元;(2) 同济大学李永勇副教授的“还原敏感聚合物纳米系统及其药物控释研究”,资助2万元;(3) 复旦大学药学院魏刚副教授的“可生物降解的热致水凝胶用于眼内植入给药的研究”,资助2万元;(4) 上海大学李春举副教授的“桥联柱芳烃构筑的功能性超分子组装体”,资助2万元;(5) 上海大学张海娇副研究员的“基于新型荧光介孔氧化硅药物载体的构建”,资助2万元;(6) 江南大学梁丽副教授的“乳清蛋白纳米冷凝胶制备和机理研究”,资助2万元;(7) 江南大学施冬健副教授的“光敏性可降解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资助2万元;(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徐嘉靖副研究员的“受限体系中聚合物稀溶液凝胶化过程模拟”,资助2万元;(9) 郑州大学付建伟副教授的“聚膦腈中空微球的可控制备与功能化”,资助2万元;(10)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永军博士的“化学辅助液相剥离制备聚合物修饰的石墨烯”,资助2万元;(11) 上海海洋大学李立博士的“基于新型取向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膜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资助2万元。
年内已结题开放课题7项:(1) 上海大学李春举副教授“柱芳烃有机纳米管的组装合成和分子识别性质研究”,发表2篇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论文(Chem. Commun.,2011,4(8):2894-2903;J. Org. Chem. 2011, 76: 8458–8465);(2) 天津大学陈宇副教授“超支化温敏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发表3篇SCI论文,其中2篇影响因子分别大于5和3(J. Mater. Chem., 2010,20(2):360-368; J. Poly. Sci. Poly. Chem.,2011 ,49(17): 3826-3834; Macromolecular Research, 2011, 19(2):189-196);(3) 同济大学林超副教授“生物还原降解聚合物用于基因释放的研究”,发表1篇SCI论文(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Biomimetic and Supramolecular Systemsl, 2011, 31(7):1330-1338),国际会议论文1篇;(4) 江苏工业学院翟光群研究员“无引发剂的电子转移活化剂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能”,发表国内论文1篇(中国科学:化学,2010,40(11):1619-1630 );(5) 同济大学袁俊杰博士“水性环氧涂料用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固化剂的研究”,发表了SCI论文 3篇,其中1篇影响因子大于3(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11, 362(1): 15-20;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10,,322(15): 2172-2176;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2010,71(7): 1013-1019);(6) 宁波大学童朝晖博士“聚电解质刷子相互作用势的理论研究”,发表1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J. Phys. Chem. B, 2011, 115 (39):11307–11317);(7)中南大学李娟博士“新型银/天然高分子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发表1篇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论文(Soft Matter, 2011, 7(19):9394-9401)。
本年度新批准的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1项(依托单位总资助金额5万元)。
年内已结题高访计划4项。
实验室最新研究进展:杨玉良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科技部973计划“高性能碳纤维相关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年内顺利启动。赵东元教授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有序多孔分子筛材料功能的设计和调控”在顺利进行;邱枫教授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非理想高分子链的凝聚态结构及其转变”进展顺利。本年度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在研的973项目2项(杨玉良、丁建东),负责/参加在研973课题4项(江明、陈道勇、刘宝红、丁建东),863课题3项(赵东元、武利民、李富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1项(由赵东元院士负责),重大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3项(陈道勇、李富友、刘宝红)、重点项目4项(邵正中/汪长春、丁建东、武培怡、江明),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李富友)等;国际合作项目3项(董健、彭慧胜、唐萍)。
2011年度获批准立项的国家级项目有:刘天西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武利民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胶体微球的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丁建东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两亲性高分子在水中自组装对于部分药物活性形式的影响”、陈道勇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蝌蚪状单链Janus粒子的高效制备、组装及组装体的性能研究”、唐萍副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具有链刚性的高分子体系的自组装及相变机理”;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日本自然科学国家研究所分子科学院江东林副教授与复旦大学汪长春教授);2011年度获批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2项。
主要成果数据:本年度承担科研项目87项,实际到款科研经费3867.7万元;发表论文共183篇(第一单位发表151篇),其中SCI论文178篇(第一单位发表146篇),含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09篇(第一单位发表89篇),含影响因子大于7.0的论文17篇(第一单位发表13篇),含影响因子大于10.0的论文9篇(第一单位发表6篇);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共65篇,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次、邀请报告21次。授权发明专利21项,包括1项国际专利。江明、陈道勇、姚萍教授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颁奖为2011年4月);黄骏廉教授、王国伟副教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杨玉良教授等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获奖单位);李富友教授获“第五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提名奖”;陈道勇教授当选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丁建东教授、俞麟副教授获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墙报奖。
实验室重大研究成果介绍:
a) 大分子自组装的新路线及其运用
该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人:江明、陈道勇、姚萍教授,证书编号:2011-Z-103-2-04-R01。
聚合物胶束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其生物相容性。本项目将合成高分子自组装形成NCCM的原理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自组装,即通过调控蛋白和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其自组装,发展了全绿色的大分子自组装路线,获得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大分子组装体。为解决大分子组装体在生物体中应用的关键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上述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和应用,引领了国际上部分相关课题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国际同行称非嵌段共聚物路线为"江氏路线",江明为"NCCM的先驱者"。江明教授于200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应邀于2010 年7月在英国举行的第43届IUPAC世界高分子大会上就"大分子自组装的新路线"作了60分钟大会报告。本项目在SCIE期刊上发表论文80篇(正面他引1621次,8篇代表性论文被正面他引604次,其中的两篇论文分别被正面他引130次以上),三名主要完成人是全部文章的通讯作者。授权发明专利5项。相关工作总结为专著"大分子自组装"(科学出版社,2006)。
b) 具有复杂结构聚合物的新合成方法研究
该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人:黄骏廉教授、王国伟副教授等,证书编号:2010-072。
黄骏廉教授课题组在该项目中对高分子合成化学的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1)研究聚合物链上不同官能团的结构和反应效率间的关系,并应用于各种拓扑结构聚合物的制备;(2)研究合成新型的两亲性线形和环形接枝聚合物的方法,及其结构和性能间的关系;(3)研究把各种聚合反应机理和/或偶合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合成各种特殊结构的聚合物并使各组成成分的性能得到优化组合。该研究结果受到了各国高分子界的广泛重视和注意,为高分子物理学相关研究提供了模型聚合物,为化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65名,其中,正高31名、副高19名,中级及以下人员15名。研究人员55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8名。
实验室有中科院院士3人(杨玉良、江明、赵东元),6位长江特聘教授(杨玉良、赵东元、金国新、邵正中、武利民、丁建东),1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玉良、丁建东、赵东元、金国新、武培怡、邵正中、汪长春、邱枫、陈道勇、李富友、刘宝红、刘天西),3位首席科学家(杨玉良、蒋新国、丁建东)。邵正中入选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位(邵正中、刘天西、武培怡、邱枫、陈新)。
国际交流:2011年6月16日,由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Storrs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 “Uconn-复旦高分子双边研讨会” (UConn - Fudan Macromolecular Symposium ) 在复旦大学举行,武培怡教授和Douglas Adamson担任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席。来自美国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Storrs、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和我校的教授及青年学者约80人(其中海外6人)参加了本次会议;2011年7月25日,复旦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高分子双边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江明院士为本次会议主席,与会人数50人,其中海外6人。
丁建东教授应邀分别于10月、11月赴德国柏林、韩国济州岛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邀请报告;邱枫教授、唐萍副教授于10月到加拿大Hamilton的McMaster大学BIMR研究所访问,邱枫教授作邀请报告;刘天西教授于6月到新加坡参加国际会议并作邀请报告;何军坡教授于10月访问日本Hokkaido University,参加研讨会并作邀请报告。
邵正中教授于7月-8月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动物丝的形成机理”的合作研究,完成合作文章2篇。
彭慧胜教授与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董健教授与芬兰Tampere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聚吡咯-硫酸软骨素涂层对骨科植入物界面骨整合能力影响及相容性的研究”研究;唐萍副教授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接枝在无机粒子表面、结构明确的双组分聚合物刷的纳米级微组装行为研究”的研究。除此之外,与DSM营养品公司(瑞士)、陶氏化学有限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利华(中国)、奥特斯(中国)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也在顺利进行中。
本年度参加国际(包括地区和双边)学术会议2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3人次。
公共平台:实验室继续实行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公共使用、共享开放的制度,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积极作用。年内14台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力学性能/加工设备共培训342人次,比2010年度(296人次)增加了约15%。仪器的使用效率与2010年持平,仪器的平均机时率和共享率分别为59.6%和8.2%。
2011年,公共仪器平台新增培训资料5份(UV-vis、FLS、DLS、FTIR和AFM)。仪器使用的预约仍采取网上申请,仪器培训计划、通知和各种信息也在网站上及时公布,仪器室各项工作运转良好。
(一)2011年3月25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来我校调研。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副校长陈晓漫、金力等陪同调研。杜占元一行考察了本实验室的运行情况,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丁建东的介绍与工作汇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二)2011年3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文,原则同意“聚合物分子工程”等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国科办基[2011]20号),2011年5月10号报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
(三)2011年8月10日,科技部基础司组织在武汉召开了“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论证会,听取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可行性报告,专家组对报告进行了质询,经过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论证。
(四)2011年10月14日,科技部下发《关于批准建设心血管疾病等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1]517号),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正式批准成立。
(五)于2011年12月11日举行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2011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并就如何将实验室建设好、下一步的工作目标等问题进行商议。
(六)2011年度,公共仪器平台新添置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台、小型力学及加工设备6台,下表列出了新增设备情况。目前公共仪器平台管理各种大型分析测试设备总计17台,力学性能测试设备8台,加工设备14台,总价值增至1708万元(2010年度仪器总价值约1609万元)
2011年度新增仪器一览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型号规格 | 生产厂家 | 原价格 (万元) | 添置时间 |
1 | 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 | Zetasizer Nano ZS | Malvern, 英国 | $4.7 | 2011.12 |
2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Nicolet 6700 | Thermofisher, 美国 | $9.65 | 2011.12 |
3 | 数显Q表 介质损耗测试装置 | WY2853D WY916 | 上海无仪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1.5 0.703 | 2011.12 |
4 | 高阻计 | ZC36 | 上海第六电表厂 | 0.24 | 2011.12 |
5 | 氧指数测定仪 | XYC-75 | 河北承德金建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 1.5 | 2011.12 |
6 | 电动缺口制样机 | JJANM-11 | 河北承德金建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 0.7 | 2011.12 |
7 | 型材制样机 | XXZ-II | 河北承德金建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 0.7 | 2011.12 |
8 | 哑铃型制样机 | XYZ-20 | 河北承德金建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 0.7 | 2011.12 |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下达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经费1000万元,批准资助高级访问学者计划1项,资助经费为5万元。
存在问题:
1、实验室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双边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积极拓展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2、不同研究方向间的交叉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实验室用房偏紧;仪器设备老旧,部分仪器性能已严重下降,硬件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改进措施:
1、努力加强对外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多主办国际及双边学术会议;同时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研究生论坛之类的活动,加强实验室内部的交流,从而加强实验室各研究方向间的合作。
2、针对仪器设备老旧、性能下降问题,公共仪器平台已经完成仪器的调研、选型、与仪器公司接洽等一系列程序,将购置计划上报依托单位。
3、对应地,关于实验用房,与依托单位始终在共同努力之中。
本实验室下一步发展思路:
坚持建设目标:以“聚合物分子工程学”为鲜明特色,办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崇尚学术、和谐发展、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体现国家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拓宽发展思路:围绕国家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同时关注高分子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拓展科学研究方向,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新生长点。
在今后的5年中,围绕相关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健康的系列重要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将本重点实验室建成聚合物分子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全国的基地以及合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基地。
2010年实验室工作报告
重要研究项目:在承担国家重要任务方面,本年度杨玉良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 2010年5月完成成果鉴定:“创新了PE-100树脂和抗冲聚丙烯制备技术的理论…研究结果属原创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已用于指导工业生产…提出了开发高性能PE-100树脂和抗冲聚丙烯的新工艺的思路”,并获2010年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杨玉良教授领衔的863重点项目“基于PAN链与凝聚态结构的高强度CF新工艺研究”在复旦大学系统严谨的理论支持下,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上海石化的优良试验硬件,顺利实现了课题攻关的试验、表征、理论计算,在中试规模的课题技术攻关中,体现了高效、准确的优势。在中试技术的基础上,上海石化已于2010年1月完成了1500吨/年碳纤维工艺技术软件包的开发,2010年3月通过了中石化集团公司的评定,目前已开工建设。丁建东教授领衔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面向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作为973计划管理),年内顺利通过中期检查。陈道勇教授参加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单分散各向异性纳米结构单元的设计与制备”进展顺利。冯嘉春副教授作为副组长主持863计划“烯烃类塑料用新型稀土功能助剂制备及应用技术”进展顺利。邱枫教授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非理想高分子链的凝聚态结构及其转变”顺利启动。本年度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在研的973项目2项、863重点项目1项;参加在研973课题1项、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1项(由赵东元教授负责),重大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3项(邱枫教授、陈道勇教授、刘宝红教授、还有谁)、重点项目2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日本自然科学国家研究所分子科学院江东林副教授与复旦大学汪长春教授);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2010年度获得批准立项的国家级项目有:杨玉良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的科技部973计划“高性能碳纤维相关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丁建东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细胞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科学问题研究”、邵正中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非生理活性蛋白质及其多肽片段的聚集态结构调控和功能化”。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
主要成果数据:本年度承担科研项目76项,实际到款科研经费3470.5万元;发表论文共164篇(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34篇),其中SCI论文161篇(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31篇),含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03篇(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81篇),含影响因子大于7.0的论文8篇(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7篇),含影响因子大于10.0的论文2篇(均为第一单位);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共52篇,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次、邀请报告28次。授权发明专利7项。彭慧胜教授获美国Li Foundation Heritage Prize;丁建东教授获2009年度最佳Polymer(中国)论文提名奖(冯新德高分子奖)(颁奖为2010年6月);丁建东教授获Int. J. Pharm.杂志2008-2010期间前10篇最高引用奖。
实验室队伍的基本情况。目前本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43名,其中,正高26名、副高11名,中级及以下人员6名。研究人员34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7名。
本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变动情况:退休的研究人员1人,杜强国教授;新增研究人员2人,王海涛副教授、汪伟志副教授;退休的技术人员1人,操云芬实验师;新增的技术人员2人,黄红香高级工程师、崔彦实验师;退出研究人员1人,叶明新教授。
新增固定研究人员简介:
1、王海涛副教授,2000年7月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6月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讲师,主要从事纳米半导体的催化聚合以及由无机纳米颗粒稳定的乳液和悬浮聚合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已发表论文23篇,申请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
2、汪伟志副教授,1996年在武汉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在湖北省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2-2006.2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3月起留在高分子科学系任讲师,2010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
国际交流:2010年10月4-7日,由法国Paris Tech (巴黎高科)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法高分子及软物质双边会议” (Sino-French Bilateral Seminar on Macromoelcules and Soft Matter ) 在法国巴黎举行,丁建东教授和法方Costantino CRETON、Ilias ILIOPOULOS 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席。来自法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及我校高分子科学系、材料系、化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的教授及青年学者约50人(其中海外35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江明院士应邀在IUPAC世界高分子大会上作大会报告。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会(IUPAC)世界高分子大会始于1947年,是高分子学术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的学术会议。第43届IUPAC世界高分子大会于2010年7月11-16日在英国Glasgow召开,由英国皇家化学会等承办。大会主席Peter Lovell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David Haddleton教授。江明院士是60多年来在境外召开的该系列大会上第一个被邀请做大会报告的中国人。他的报告题目是“New Strategies for Macromolecular Self-Assembly in Solutions”(溶液中大分子自组装的新路线)。本次大会有8个大会报告,除江明教授外,报告人来自英国(2),荷兰(1),法国(1),美国(2),日本(1),还有31个重点报告(keynote),97个邀请报告, 420个开头报告和论文墙报1200篇。
江明院士应邀在4月分别到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访问讲学,在7月应邀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讲学,并于5月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讲学。邵正中教授于8月-9月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动物丝的形成机理”的合作研究,对动物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讨论,完成合作文章2篇。丁建东教授分别于1月、10月应邀赴韩国济州岛、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继续与荷兰DSM营养品公司和日本Hitachi公司的合作研究仍在顺利进行。与陶氏化学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也在进行中,又开展了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合作研究。
本年度参加国际(包括地区和双边)学术会议达31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2人次。
公共平台:本实验室继续实行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公共使用、共享开放的制度,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积极作用。年内14台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力学性能/加工设备共培训290人次。仪器的使用效率与2009年相比有所增加,仪器的平均机时率和共享率分别为61.4%和9.2%。
2010年,公共仪器平台更新培训视频教学资料3件(AFM)、新增培训资料9份(SEM和AFM)。仪器使用的预约仍采取网上申请,仪器培训计划、通知和各种信息也在网站上及时公布,仪器室各项工作运转良好。
开放课题执行情况: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10项,总资助金额20万元:(1)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的“不对称聚合物囊泡的研究”,资助2万元;(2) 宁波大学童朝晖博士的“聚电解质刷子相互作用势的理论研究”,资助2万元;(3) 同济大学林超副教授的“生物还原降解聚合物用于基因释放的研究”,资助2万元;(4) 上海大学李春举副教授的“柱芳烃有机纳米管的组装合成和分子识别性质研究”,资助2万元;(5) 天津大学陈宇副教授的“超支化温敏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资助2万元;(6) 西南大学李翀教授的“基于p32表位模拟的脂质体-温敏凝胶肿瘤疫苗前期研究”,资助2万元;(7) 青岛科技大学赵健教授的“石墨烯的功能化及其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究”,资助2万元;(8) 中南大学邹应萍副教授的“苯并三唑类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光伏性能研究”,资助2万元;(9) 上海大学王洪宇博士的“氢键介导有机光电功能聚合物自组装生成纳米管”,资助2万元;(10)河南大学张磊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体系中苯酚的酶催化聚合”,资助2万元。
年内已结题开放课题5项:(1) 同济大学黄美荣教授“芳二胺氧化聚合物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在项目执行期间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6篇(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09,15(18): 4573-4581; 2010,16(16): 4803-4813; 2010,16(33): 10113-10123;Langmuir, 2009,25(3): 1675- 1684; J. Phys. Chem. B, 2010,114(10): 3534-3542; Talanta, 2009,78(2):498-505; Soft Materials, 2010,8(2): 149-163);(2) 苏州大学严锋教授“基于离子液体高温质子交换聚合物膜的研制”,发表2篇SCI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Chem. Mater.,2009,21(8):1480-1484;J. Poly. Sci. Poly. Chem. 2009,47(3):746-753);(3) 同济大学万德成副教授“顺序激发合成杂化核-壳聚合物”,发表2篇SCI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其中1篇为第一单位(Macromolecules,2010,43(8): 3809-3816; J. Poly. Sci. Poly. Chem. 2010,48(3): 681-691);(4) 郑州大学刘蒲教授“树枝状高分子杂化环钯的合成及催化性能”,发表论文1篇(分子催化,2010, 24: 247-253 ),1篇会议论文;(5) 南京邮电大学姜鸿基博士“聚噻吩衍生物的合成、自组装行为与应用”,发表了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2篇(Macromol. Rapid Commun. 2010, 31, 2007-2034; J. Poly. Sci. Poly. Chem. 2010, 48, 3868–3879)。
本年度新批准的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6项(依托单位总资助金额28万元)。
年内已结题高访计划5项。
学术委员会会议:2010年12月4日举行了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主要审议了实验室2010年度工作报告,通报了2010年申报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并就迎接科技部评审进行商议。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请见第二部分之五。
(一)2010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正式向科技部呈报《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并直接进入复评。
(二)2010年7月,复旦大学对新一届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人选下达批复,新一届实验室副主任以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为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
(三)杨玉良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科技部973计划获批准立项。
(四)。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下达了2010年度的实验室运行经费50万元,批准资助高级访问学者计划6项,资助总经费28万元。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与主管部门教育部,都为2010年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南以及推荐本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付出了努力。
2009年实验室工作报告
开放课题执行情况: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5项,总资助金额10万元:(1) 南京邮电大学姜鸿基副教授的“聚噻吩衍生物的合成、自组装行为与应用”,资助2万元;(2) 河北工业大学刘宾元教授的“响应嵌段共聚物的构筑与自组装行为研究”,资助2万元;(3) 同济大学袁俊杰博士的“水性环氧涂料用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固化剂的研究”,资助2万元;(4) 中南大学李娟博士的“新型银/天然高分子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资助2万元;(5) 江苏工业学院翟光群研究员的“无引发剂的电子转移活化剂再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资助2万元。
年内已结题开放课题11项:(1) 四川大学杨其副教授“剪切场中高分子结晶行为的研究”,在国内刊物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论文2篇(中国塑料,2009,23(2):37-41;塑料科技,2009,37(4):39-42);(2) 江南大学刘晓亚教授“双亲型无规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研究”,以署名第一单位发表2篇SCI论文(化学学报,2009,67(5):5447-5452;高分子学报,2009,5:430-436),并有2篇国际会议论文(2008 UV & EB cur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3) 吉林大学吴玉清教授“基于分子识别的蛋白质逆过程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发表有重点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1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6):1112-1115);(4) 湖北大学黄鹤教授“微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类聚合物及共混物的熔融与结晶过程研究”,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1篇(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2009, 51: 263-269);(5) 中科院广州化学所吕满庚研究员“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液晶环氧树脂的研究”,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1篇(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press),并有国际会议论文1篇(ISLCST 2009, p158);(6) 天津大学陈宇副教授“可循环使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大分子催化剂的研究” 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高质量的SCI论文3篇(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09,15:11566-11572,影响因子5.454;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9,47:5184-5193,影响因子3.821;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9,337(2):485-491);(7) 青岛科技大学吴宁晶副教授的“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扩散和界面相形成的研究”,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1篇(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B: Physics, 2009,48(3):500-513),并另有1篇SCIE论文被接受(高分子学报);(8) 苏州大学范丽娟副教授的“荧光共轭高分子的自组装和化学传感器化”,有1篇署名我实验室的SCI论文发表(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09,45:2767-2778);(9)深圳大学陈彦涛博士的“多肽链螺旋转变动力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已有一篇SCIE论文被接受(高分子学报);(10) 华东理工大学郎美东教授的“具有双重环境响应性的聚合物胶束作为阿霉素载体的研究”,有4篇署名重点实验室的SCI论文发表(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09,45:1659-1667; Journal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Part A: Applied Pure Chemistry, 2009,46(11):1103-111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30(9):1-4;化学学报,2009,67(19):2205-2209),另有1篇SCI论文被接受、1篇国内重要刊物发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4):6721-6724);(11) 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博士的“高分子荷电膜的膜电位研究”,有1篇署名重点实验室的SCI论文被接受。
本年度新批准的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4项(总资助金额18万元)。
年内已结题高访计划7项:(1) 加拿大SIMS研究所余睽研究员,执行期为2007.9至2009.8,项目名称:具有复合结构量子点及量子阱的合成。目前已有一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合作发表(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 2008,46(9):2948-2959),并2次来实验室访问,校内合作者也派了一名博士生去对方进行访问研究;(2)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oao T. Cabral助理教授,项目执行期为2007.9至2009.9,项目名称:受限条件下复杂嵌段高分子的自组装。访问时间为2008年6月,参与指导中方研究生。合作发表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学术论文1篇(J. Phys. Chem. B., 2009, 113(43):14052-14061);(3) 中科院化学所闫寿科研究员,执行期为2006.11至2009.10,项目名称:PTT的多重熔融行为及其结构相关性,分别于2007年8月、2008年3月、2008年10月和2009年1月四次来访,目前已有1篇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论文即将发表(Macromolecules,DOI:10.1021/ma9019762)(4) 德国Duisburg-ESSEN大学H. W. Siesler教授,项目执行期为2007.9至2009.12,项目名称:动物丝类生物大分子的二维相关光谱研究。分别在2007年7月和2008年8月来室访问。目前已合作发表2篇有重点实验室署名的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论文(Macromolecules, 2008,41(4):1512-1520;J. Phys. Chem. B., 2008,112(10):2880-2887);(5) 上海有机所黄晓宇研究员,项目执行期为2007.9至2009.8,项目名称:“点击化学”合成结构规整的双亲水性接枝共聚物。已合作发表了多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J. Mater. Chem.,2008, 18(36): 4332-4340);(6) 北京大学宛新华教授,项目执行期为2008.1至2009.12,项目名称:手性液晶聚合物的二维相关光谱学研究。在2008至2009年间多次来室交流,合作发表 因子4以上的文章1篇(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09, 11(42):9861-9870);(7) 亚琛工业大学德国羊毛研究所朱晓敏博士,项目执行期为2008.1至2009.12,项目名称:通过纳米粒子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性能,分别于2008年9月~10月、2009年12月来本室访问交流,目前已有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论文2篇即将发表(Langmuir, DOI:10.1021/la903588p;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DOI: 10.1039/ B918365e)。
重要研究项目:在承担国家重要任务方面,本年度杨玉良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杨玉良教授领衔的863重点项目“基于PAN链与凝聚态结构的高强度CF新工艺研究”年内也顺利展开研究工作。丁建东教授领衔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面向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作为973计划管理),也已经启动,工作顺利,并进行了年度总结。陈道勇教授参加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单分散各向异性纳米结构单元的设计与制备”启动工作顺利。邵正中教授主持欧盟研究及科技发展第六框架计划“以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多肽为基础的生物材料研究”项目,年内顺利结题。冯嘉春副教授作为副组长主持863计划“烯烃类塑料用新型稀土功能助剂制备及应用技术”,也在顺利进行之中。本年度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在研的973项目2项、863重点项目1项;另外主持在研973课题1项、参与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1项(由赵东元教授负责),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邵正中教授、汪长春教授、邱枫教授、陈道勇教授)、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项(由日本自然科学国家研究所分子科学学院江东林副教授与复旦大学汪长春教授负责);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2009年度获得批准立项的国家级项目有:邱枫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理想高分子链的凝聚态结构及其转变”;武培怡教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物大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谱学揭示及相关方法学探讨”获得批准立项。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申报8项。
主要成果数据:本年度承担科研项目89项,实际到款科研经费3315.6万元;发表论文共185篇(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38篇),其中SCI论文178篇(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35篇),含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98篇(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76篇),含影响因子大于6.0的论文8篇(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6篇);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共48篇,在国际和国内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次、邀请报告25次。授权发明专利9项。赵东元院士获200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江明院士等著的《大分子自组装》一书获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汪长春教授获上海市育才奖;陈新教授获得上海市优秀高校青年教师奖;冯嘉春副教授(第三完成人)的“稀土化合物类β晶型成核剂及聚丙烯的高性能化”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黄骏廉教授获2008年度最佳Polymer(中国)论文提名奖(冯新德高分子奖)(颁奖为2009年8月);黄骏廉教授指导的贾中凡博士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实验室队伍的基本情况。目前本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42名,其中,正高23名、副高13名,中级及以下人员6名。研究人员34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6名。
今年,本实验室聘请了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武利民教授、化学系刘宝红教授、先进材料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彭慧胜研究员为固定人员。其人事关系仍在原部门不变,在仪器使用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并进行经常性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开放、流动与合作。
本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变动情况:另新增研究人员1人,彭娟副教授;技术人员1人,卜娟工程师;辞职调离的研究人员1人,钟伟副教授。
新增固定研究人员简介:
1、武利民教授,1985年和1988年分别获湖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获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3月—1994年10月在广州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1994年10月—1998年5月在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材料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2月—1999年7月在美国NSF Coating Research Center作访问学者;2000年7月至今任复旦大学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创建国家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2006年6月起任复旦大学材料系系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和空心微球;树脂合成及高性能涂料。近年负责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在内的各类项目共计近30项。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英文SCI文章150余篇,其中IF3.0以上的45篇,被国际同行他引1200多次,出版专著2部;共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2项,美国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先后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等;指导的研究生中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一人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刘宝红教授,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和1997年分别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在瑞士洛桑高工、巴黎高师、Perpignan大学作邀请访问教授。目前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研究院PI,分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各1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先后完成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及面上项目、863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及上海市科委专项课题等十余项。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分子光电化学分析、基于功能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微纳分析系统、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发表SCI论文90余篇,被引用1200多次,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际专利。曾获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均为第三完成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及跟踪计划,复旦大学首届世纪之星,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等,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担任《化学传感器》编委,国际电化学学会生物电化学部副主席,Analytical &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国际顾问委员。
3、彭慧胜研究员,1999年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本科毕业,2003年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毕业,2006年在美国Tulane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工程取得博士学位。2006年10月加入美国能源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开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10月到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纳米仿生和纳米医学。迄今以通讯联系人发表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2篇JACS、2篇Adv Mater和1篇PRL,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5项。研究工作多次接受国际著名科学媒体如Nature、Science News等采访并被专题报道。多次被各种学术会议如美国材料协会年会邀请做学术报告,多次被邀请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化学会年会和美国化工协会年会等分会场主席。主要获奖及荣誉包括中国化学会-约翰威力公司(John Wiley)青年化学论文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
4、彭娟副教授,2000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自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Wolfgang Knoll教授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嵌段共聚物自组装与溶胶-凝胶化学等方面研究。2008年3月成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副教授。至今已在Chem. Mater.,Langmuir, Macromol. Rapid Commun,J. Chem. Phys.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0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2005年获得德国马普研究奖学金,2006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
国际交流:2009年5月18-20日,由复旦大学与法国Paris Tech (巴黎高科)联合主办的首届“中法双边大分子及分子科学研讨会” (Sino-French Bilateral Seminar on Macromolecular and Molecular Science ) 在复旦大学卿云楼举行,江明院士和法方Legrand 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席。来自法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所(É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s de la Ville de Paris等)及我校高分子科学系、材料系、化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的教授及青年学者共25人(其中海外12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就大分子自组装、先进纳米材料、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江明院士应邀分别在3-4月到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访问讲学,在10月应邀赴法国E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s de la Ville de Paris访问讲学,并于12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学。邵正中教授于7月-8月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动物丝的形成机理”的合作研究,对动物丝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讨论,情况良好。丁建东教授分别于10月、11月应邀赴德国耶拿大学、日本名古屋、韩国庆州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邀请报告。邱枫教授、张红东教授、何军坡教授、卢红斌副教授、唐萍副教授等于6月赴德国马普所访问并参加马普所25周年所庆。
继续与德国BASF公司进行长期科技合作研究。同时与荷兰DSM营养品公司和日本Hitachi公司的合作研究仍在顺利进行。欧盟研究及科技发展第六框架计划,年内顺利完成。又开展了与陶氏化学有限公司的合作研究。
本年度参加国际(包括地区和双边)学术会议达24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达22人次。
公共平台:本实验室继续实行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公共使用、共享开放的制度,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积极作用。年内14台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力学性能/加工设备共培训269人次。仪器的机时率和共享率与2008年相比基本持平,仪器的平均机时率和共享率分别为48.3%和5%。
2009年,为配合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公共仪器平台进行了各仪器技术资料的全面整理和汇总。新增培训视频教学资料3件(UV、FTIR、AFM)、培训资料9份。仪器使用的预约仍采取网上申请,仪器培训计划、通知和各种信息也在网站上及时公布,仪器室各项工作运转良好。
(一)本实验室顺利通过2009年度科技部化学领域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联合评估,经过填报申请书、现场评估、复评三个阶段(分别为2月、3月和5月),最终评为“良好”类实验室。
(二)2009年4月,教育部对新一届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人选下达批复,丁建东教授和杨玉良教授分别连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三)赵东元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四)邱枫教授牵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获批准立项。
(五)于2009年11月14日举行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主要审议了实验室2009年度工作报告,通报了2009年度科技部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联合评估的情况,并就实验室的下一步发展、如何争取晋升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讨论。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下达了2009年度的实验室运行经费80万元,批准资助高级访问学者计划4项,资助总经费18万元。
存在问题:
1、虽然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三个方向之间的交叉还可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的跨度与深度还可进一步强化。
2、虽然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双边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是主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仍相对较少。
3、尽管依托单位已经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但相对于实验室目前的体量和所承担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任务,实验室用房仍然偏紧,硬件条件也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实验室下一步发展思路:
坚定建设目标:坚持以“分子工程学”为鲜明特色,办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思想活跃、人才济济、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体现国家水平的重点实验室。
拓宽发展思路:围绕国家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以国家中长期规划为指导,针对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结合国家需求,拓展科学研究方向,将本实验室建成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基地。
加强保障措施:以“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实验室的研究装备条件,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并争取多方资源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发展壮大已有的创新团队,加强校内相关优势学科的融合和本实验室三个方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提升科研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008年实验室工作报告
重要研究项目:在承担国家重要任务方面,本年度杨玉良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已进入后三年的主攻项目HIPP 的研究阶段,工作进展顺利。杨玉良教授为带头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高分子及生命体系的复杂形态和生成动力学”研究项目,进入年底结题的重要阶段。邵正中教授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性状可控丝素蛋白材料在生物组织修复中的应用”及欧盟研究及科技发展第六框架计划“以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多肽为基础的生物材料研究”项目,工作顺利。冯嘉春副教授作为副组长主持863计划“烯烃类塑料用新型稀土功能助剂制备及应用技术”,启动工作顺利。全年在研973计划1项,973计划子课题5项;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2项(分别由杨玉良教授和赵东元教授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分别由丁建东、邵正中教授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4项(武培怡教授、邵正中教授、汪长春教授、邱枫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2项(分别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祝磊副教授与复旦大学陈道勇教授、日本自然科学国家研究所分子科学学院江东林副教授与复旦大学汪长春教授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6项。
2008年度经批准立项的国家级项目:丁建东教授牵头申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973管理)“面向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获科技部批准立项;杨玉良院士申报国家863重点项目“基于PAN链与凝聚态结构的高强度CF新工艺研究”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在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本实验室固定人员共获得批准立项10个,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陈道勇教授),面上项目9项。
主要成果数据:本年度承担科研项目75项,实际到款科研经费1518.7万元;发表论文共180篇(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51篇),其中SCI论文173篇(第一单位发表论文145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80篇(第一单位论文6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6.0的论文9篇(第一单位论文6篇);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共29篇,在国际和国内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3次、邀请报告13次。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中1项美国专利是2007年报未登录而补报)。杨玉良院士获得2008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赵东元院士获得200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TWAS) 化学奖”和“国际介观结构协会IMMA终身成就奖”。府寿宽教授等与我校医学院合作研究成果“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研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邱枫教授获得“第二届冯新德高分子奖最佳文章奖”。
实验室队伍的基本情况。目前本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37名,其中,正高20名、副高12名,中级以及中级以下人员5名。研究人员30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5名。
本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中,4位教授因退休而退出,分别是府寿宽、许元泽、李善君、平郑骅。
开放情况:本年度新批准开放课题7项(其中3项为滚动资助,总资助金额12万元):(1) 同济大学黄美荣教授的“芳二胺氧化聚合物的重金属离子吸附”,获滚动资助2万元;(2) 苏州大学严锋教授的“基于离子液体高温质子交换聚合物膜的研制”, 获滚动资助2万元;(3) 天津大学陈宇副教授的“可循环使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大分子催化剂的研究”, 获滚动资助2万元;(4) 华东理工大学郎美东教授的“具有双重环境响应性的聚合物胶束作为阿霉素载体的研究”,资助2万元;(5) 同济大学万德成副教授的“顺序激发合成杂化核-壳聚合物”,资助2万元;(6) 西南科技大学张亚萍讲师的“高分子荷电膜的膜电位研究” ,资助2万元;(7)郑州大学化学系刘蒲教授的“树枝状高分子杂化环钯的合成及催化性能”,资助2万元。
年内已结题开放课题7项:(1) 吉林大学吴玉清教授“基于分子识别的蛋白质逆过程调控及相关机理研究”,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1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6):1112-1115);(2) 江苏工业学院翟光群教授“自缩合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超支化聚阳离子电解质”,已有2篇有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被接受,作为合作单位共同申请1篇专利并获公开;(3) 青岛科技大学魏燕彦副教授“聚氨酯微凝胶的乳液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发表有重点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1篇(E-Polymers. 2008, No. 169);(4) ;(5) 同济大学黄美荣教授“芳二胺氧化聚合物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SCI论文多篇,其中2篇影响因子>5(Small, 2008,4(8):1208-1209; Chem. Eur. J., 2008,14:10309-10317; Biopolymers, 2008,89(6):497-505),并获得滚动资助;(6) 苏州大学严锋教授“基于离子液体高温质子交换聚合物膜的研制” 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影响因子>4的SCI论文1篇(Macromolecules, 2008,41(10):3389-3392),并获得滚动资助;(7) 天津大学陈宇副教授的“可循环使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大分子催化剂的研究”,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影响因子>4的SCI论文1篇(Soft Matter, 2008,4(10):1991-1994),并获得滚动资助。
本年度新批准的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3项(总资助金额15万元)。
年内已结题高访计划4项:(1) 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Seigei P. Balashov教授,执行期为2006.7至2008.7,项目名称:细菌视线紫红质和相关蛋白质的质子泵机理的研究。目前已有一篇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论文发表(Biophys. J.,2006,90(9):3322-3332),另有一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4的SCI论文被接受;(2) 法国卢昂大学Nguyen Quangtrong教授,项目执行期为2006.7至2008.7,项目名称:原位填充纳米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访问时间为2006年6月和2007年8月,共计6周,参与指导中方研究生,并在本实验室做了学术报告。合作撰写学术论文4篇,其中已发表3篇(J. Membrane Sci., 2008,312(1-2):15-22;J. Membrane Sci., 2007,195(1-2):88-94;Seperat. Purif. Technol.,2006,51(3):325-331);(3)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杨澍助理教授,项目执行期为2007.1至2008.12,项目名称:可控排列的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分别在2007年7月和2008年8月来室访问,并在本实验室做了学术报告。目前已发表2篇有重点实验室署名的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Chem. Mater., 2008,20(6): 2291- 2297;Macromolecules, 2008,41(10):3385-3388);(4) 希腊理论和物理化学高级研究所高级研究员Asterios Pispas博士,项目执行期为2005.5至2008.5,项目名称:嵌段共聚物和-环糊精的自组装。于2006年5月~6月来访并做了三次专题讲座,发表有实验室署名的论文1篇(Macromolecules, 2008,41(24):9744-9749)。
国际交流:邵正中教授应邀分别在4月和9月到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访问讲学,在4月赴希腊Neochimiki公司、9月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于7月-8月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动物丝的形成机理”的合作研究。
仍然与德国BASF公司进行长期科技合作,继续滚动资助活性聚合制备技术研究。同时与荷兰DSM营养品公司和日本Hitachi公司的合作研究仍在顺利进行。欧盟研究及科技发展第六框架计划,对以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多肽为基础的生物材料的研究也在顺利进行之中。
另有多位老师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公共平台:本实验室继续实行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公共使用、共享开放的制度,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技术支撑与服务的积极作用。年内14台大型分析测试设备和力学性能/加工设备共培训310人次。与2007年相比,大部分仪器的机时率和共享率有所提高,仪器的平均机时率和共享率由2007年的40.9%和2.5%分别提高至49.3%和4.7%。
本年度增设专职公共仪器平台主任(丛培红博士、副教授),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公用仪器的管理和使用。配合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公共仪器平台进行了各仪器技术资料的全面整理和环境整顿,补充、修订了各仪器操作规程、校正规程、维护和保养方法等技术文件。对大型仪器服务网站进行更新,增加仪器培训用各种资料30份,培训视频教学资料1件(GPC)。仪器使用的预约采取网上申请,仪器培训计划、通知和各种信息也在网站上及时公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本实验室顺利通过2008年度教育部评估,经过填报申请书、现场评估、复评三个阶段(分别为7月、9月和10月),最终获得“优秀”。
(二)丁建东教授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973管理)项目首席科学家。
(三)杨玉良院士申报国家863重点项目,并获科技部批准立项。
(四)陈道勇教授获得2008年度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五)于2008年12月6日举行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主要审议了实验室2008年度工作报告,通报了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情况,并就实验室的下一步发展、如何迎接2009年科技部化学领域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进行讨论。
(六)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进行了本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已报送新一届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选。
存在问题:(1)虽然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三个方向之间的交叉还可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的跨度与深度还可进一步强化。(2)虽然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双边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但是主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较少。(3)相对于实验室目前的体量和所承担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任务,实验室用房偏紧,硬件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改进措施:本实验室将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努力争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在兼顾学校大局的前提下,积极争取逐步改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条件。
围绕国家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以国家中长期规划为指导,针对物质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结合国家需求,拓展科学研究方向,将本实验室建成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基地。
以“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实验室的研究装备条件,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并争取多方资源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发展壮大已有的创新团队,加强校内相关优势学科的融合和本实验室三个方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提升科研竞争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公共平台建设。仪器共享等特色应不断保持与发展。要发挥开放共享特性,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同行到重点实验室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研究。
加强管理。结合所在院系的岗位考核与评聘,及时收集完整的数据,并及时整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下达了2008年度的实验室运行经费30万元,批准资助高级访问学者计划3项,资助总经费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