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管理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纪要(2022年3月12日)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九次会议2022312日在上海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江明教授/院士(复旦大学)、委员薛群基研究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吴奇教授/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施剑林研究员/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希教授/院士(吉林大学、清华大学)、薛奇教授(南京大学)、顾忠伟研究员(四川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童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乔金樑教授级高工(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杨玉良教授/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院士(复旦大学)出席了本次会议;江雷教授/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事请假。出席会议的还有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马余刚院士、科研院基地建设与成果管理处徐晓创处长、张慧君副处长、张倩宜副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丁建东、副系主任兼实验室副主任丛培红,高分子科学系党委书记刘顺厚,系主任彭慧胜、副系主任杨武利和冯嘉春、副书记王芳,材料科学系俞燕蕾教授、化学系李伟教授、基础医学院占昌友教授、高分子科学系汪长春教授等十余位实验室固定人员。

  本次会议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会议由江明院士主持。主要议程如下:(1) 实验室主任丁建东教授汇报2021年度实验室工作;(2) 审议实验室工作报告;(3) 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科研进展和讨论。

  江明院士首先对各位委员百忙之中云上参会表示感谢。丁建东主任在2021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中,简要回顾了实验室的历史沿革,汇报了实验室2021年度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验室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开放交流、国拨经费使用等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报告着重介绍了实验室的两项年度代表性成果,即聚乳酸基可降解高分子冠脉支架和聚合物诱导纳米粒子定向键合形成“人造分子”,以及四个研究方向的合计八项年度代表性进展,最后对2022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与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2021年度取得的成绩,认为实验室的总体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良好,尤其近年来在从基础研究转向实际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突出性工作。委员们对今后的发展等提出了建议和指导性意见,汇总如下:

  一、关于重组:实验室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极具特色的成果,将来在准备重组汇报时,要注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要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特别注重在聚合物化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全链条研究。

  二、关于研究:国家统计局对于基础研究有明确的解释,各位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在研究初期就要思考这个问题: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研究?如果做基础研究,怎样做出具有“普适性”的研究;如果做应用研究,初期就要深入一线工厂,了解实际原料和工艺需求,不能一味埋头于实验室。

  三、关于实验室文化:崇尚学术、有序竞争、和谐发展。这是该实验室的优良作风,不论重组如何实行,要继续维持良好的实验室的学术氛围。

  实验室俞麟、陈茂、魏大程3位年轻教授/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可注射性热致水凝胶”、“氟聚合物可控合成”、“用于新冠病毒快速精准检测的新型晶体管传感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进展报告。委员们对他们的工作和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和指导。

  最后,江明院士作了简短总结。由于国重准备重组和遭遇疫情等因素影响,本届学委会超期“服役”,然而也正因为这样,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委员们得以看到了实验室一路走来的变化,与成立初期相比,实验室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经过多年基础研究的积累,近年来在应用上也有很大的实质性的发展,这是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我们也期望实验室今后有更好的发展。感谢各位委员的大力支持!